袁宏道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袁宏道
《雅集图》之袁宏道像,明·陈洪绶绘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雅集图》之袁宏道像,·陈洪绶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明 吏部稽勋司郎中
籍贯湖广公安县(今湖北
族裔汉族
字号字中郎,号石公
出生隆庆二年(1568年)
湖广公安县(今湖北
逝世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湖广公安县(今湖北
亲属
曾祖父袁暎、祖父袁大化、父袁炼。母龚氏、庶母刘氏。
出身
  • 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

袁宏道(1568年—1610年),中郎石公湖北省公安县人,明朝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宏道又是三袁中文学成就最杰出者。三袁发扬李卓吾“童心”思想,要求文学的语言“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1]反对“后七子”等人之拟古、复古,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2]

生平

宏道少敏慧,四岁即能作对子。一日,袁宏道著新鞋之,其舅舅对他说“足下生云”,袁应声答到“头上顶天”。十六岁为诸生,结社于城南,自任社长。三十岁以下之社友皆以袁为师。在地方上名气响亮,与陶望龄董其昌汤显祖等有往来。万历二十年登进士第,后为吴县(今江苏苏州知县,历任礼部主事、吏部验封主事、稽勋郎中等职。[3][4][5]

宏道知吴县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认为任官是其久病之因,常写信与友人诉苦,声称自己是迫于父亲的压力而出仕。[6]前后七次因病由请辞,最终遭上级批准养病,痊愈后再回以补职。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在辞官期间闲游四方,先后三游西湖,留下十六篇短篇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即属其一。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其兄袁宗道的信,邀其前去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在京城期间,由于经常租房子住,一直搬家,没有办法自己种花,热衷于插花,写成《瓶史》一书。万历二十八年三月,授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七月被差往河南周藩瑞金王府掌行丧礼。是年秋,其兄伯修病逝,受此打击,自此宦情冷却,于柳浪隐居六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宏道被任命为吏部验封主事,摄选曹事,遂返回北京赴任。数月后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又以病归里。袁宏道一生三仕三隐,从万历二十年至三十八年间,十八年间,为官仅七年,家居十一年。万历三十八年九月六日(1610 年)卒,年四十三。著有袁中郎集。长女嫁苏惟霖的长子,次女嫁惟霖弟苏惟沾的长子。

家族

父亲袁士瑜,颇热衷仕途。[7]

参考资料

  1. 《袁中郎全集》卷二十四,〈又与冯琢菴师〉。
  2. 明史》卷二八八〈袁宏道传〉曰:“先是王李之学盛行,袁氏兄弟独心非之。宗道在馆中与同馆黄辉力排其说,于唐好白乐天,于宋好苏轼,名其斋曰白苏;至宏道益矫以清新轻俊,学者多舍王李而从之,目为公安体,然戏谑嘲笑间杂俚语,空疏者便之。”
  3. (明)张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8册. 
  4. 鲁小俊,江俊伟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5. 朱保炯,谢沛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785-790 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 1-6. 台湾: 文海出版社. 1981. 
  6. 袁宏道可能对为官兴趣不高。万历三十四年写给潘茂硕之信曰:“今仁兄翩翩五马,而弟犹故吾也……家大人迫弟甚,入秋当强颜一出。辟之胡孙入笼,岂堪跳掷?或者驯狎之久,顽性顿革,遂复见役于人,亦未可知。山居既久,与云岚熟,亦复可憎。人情遇时蔬鲜果,取之唯恐不及,迨其久,未有不厌者,此亦恒态也。”同年,写给苏惟霖的信云:“弟此一条懒筋真难拔,大人频以为言。自思入仕十五年,丝毫无益于白发,而又重其怒,真不成人也。”(《袁宏道集校笺》,卷43)。
  7. 《同治公安县志》载:“(士瑜)年十五即冠童子试。为诸生,食廪糈,场屋屡踬,未尝有沮色。……人公年才及强仕诸年,家子谓当颐养天和,含饴自娱。公拍案起舞日:‘云程颇裕,何甘儿曹先鞭黑头,封公适足为家声愧。”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