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全球各地排放的碳量
工廠排放

溫室氣體(英語:Greenhouse Gas, GHG)或稱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分。自然溫室氣體包含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大約佔所有溫室氣體的26%,其他還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亞氮(又稱笑氣,N2O)、以及人造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1]

縱使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碳循環中被吸取,但自從工業革命起,因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仍然導致大氣層內二氧化碳濃度由280ppm上升至411ppm。[2][3]

概要

溫室氣體的共同點,就在於它們能夠吸收紅外線。由於太陽輻射以可見光居多,這些可見光可直接穿透大氣層,到達並加熱地面。而加熱後的地面會發射紅外線從而釋放熱量,但這些紅外線不能穿透大氣層,因此熱量就保留在地面附近的大氣中,從而造成溫室效應。

水蒸氣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與二氧化碳不同,水蒸氣可以凝結成水。因此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基本穩定,不會出現其它溫室氣體的累積現象。因此現在討論溫室氣體時並不考慮水蒸氣。

近年來最引人注意的反常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主要是由於人為作用,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極劇上升所導致的。人類近代歷史上的溫室效應,與過去相比特別的顯著,全球暖化即適用於形容現在的異常情形。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燃燒化石燃料而使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近十年來增加將近30%;其次是甲烷,從飼養牲畜的糞便發酵、污水泄漏及稻田糞肥發酵等活動產生的;還有許多人類合成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氣體,如氟里昂

溫室氣體的增加,加強了溫室效應,也是一種全球性的污染,《京都議定書》正是為了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由聯合國達成的協議。

地球大氣的氣體

1950年至2000年各地相對人均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

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名稱 富集機制 備註
水蒸氣(H2O) 
二氧化碳(CO2) 1、人類燃燒化石燃料 2、毀林 3、生物呼吸作用
甲烷(CH4) 1、 腸道發酵作用(例如畜牧業養牛產生) 2、 水稻 3、化石燃料運送少量泄漏
臭氧(O3) 光線令O2產生光化作用
氮氧化物 工業生產
一氧化二氮(N2O) 1、 生物體的燃燒 2、燃料 3、 化肥生產

非溫室氣體

在主要的大氣成分中,雖然 (N2)、 (O2)和 (Ar)等氣體貢獻了許多其他的物理和化學反應,但它們都不是溫室氣體。

全球暖化潛勢

各種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相對二氧化碳影響的時間。
氣體名稱 化學
壽命
(年)
特定的時間跨度的全球變暖潛能值(GWP)
20年 100年 500年
二氧化碳 CO2 1 1 1
甲烷 CH4 12 72 25 7.6
一氧化二氮 N2O 114 289 298 153
二氯二氟甲烷 CCl2F2 100 11 000 10 900 5 200
二氟一氯甲烷 CHClF2 12 5 160 1 810 549
四氟化碳 CF4 50 000 5 210 7 390 11 200
六氟乙烷 C2F6 10 000 8 630 12 200 18 200
六氟化硫 SF6 3 200 16 300 22 800 32 600
三氟化氮 NF3 740 12 300 17 200 20 700

參見

參考文獻

  1. IPCC AR4 SYR Appendix Glossary (PDF).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011-07-15]. 
  2. Frequently Asked Global Change Questions.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2011-07-15]. 
  3. Trend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 [2011-07-1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