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孝琚碑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孟孝琚碑
雲南省博物館內的複製品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雲南省昭通市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東漢
編號6-861
登錄2006年

孟孝琚碑,位於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昭通市第一中學校園內,是一塊漢朝墓碑。該碑出土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後被保存於鳳池書院藏書樓內。該碑頂部殘損,殘高1.33米,寬0.96米。2006年,該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雲南昭通白泥井附近的村民從當地的「梁堆[a]」取土時,從土中挖出了一塊殘損的石碑。居住於昭通的前翰林院檢討謝履莊很快注意到了這塊碑,並將此碑運回昭通城內鳳池書院藏書樓樓下的牆壁內。為此謝履莊專門撰寫了跋文,並將跋文刻在另一塊石碑上後嵌在了原碑末行的空隙處[1]:63-65。此後鳳池書院被為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用作校園,之後學校的名稱和歸屬幾經變遷[2]:134-135,但該碑一直保存於原位[1]:63

新中國成立後,鳳池書院改為昭通市第三中學校舍,而孟孝琚碑仍保存於原處[3]:306。1956年,孟孝琚碑被列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4]:300。2006年,孟孝琚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研究

該碑出土後,由於碑身上半部分損毀,導致碑文中殘存的年份信息僅有「丙申」等字樣,無法提供更詳細的信息。學術界隨即對碑文的年代展開考證,結合原碑中提及的官職、字體和文風綜合判斷,以永壽二年(156年)、永壽三年(157年)的說法廣為接受[3]:306[b]

該碑的書體屬於方筆隸書,此類字體在雲南的出現,打破了當時長期存在的關於隸書的「北方南圓」的定論,並且為隸書的演變提供了重要一環[3]:306。碑文中出現了很多已經失傳的字,部分研究人員將工作重點放在了這些字的實際含義上[8]。而碑文中曾提及「蜀郡」,有觀點曾認為該碑可能在蜀郡刻好後運至昭通,但其他研究人員認為該碑石質屬於昭通當地石料,從外地運來的可能性不大[7]。除此之外,眾多研究人員還曾嘗試補全碑文內容,出現了多個不同的版本[1]:66-67

結構

現存孟孝琚碑仍保留出土時原狀,上端殘斷後佚失,殘高1.33米,寬0.96米。碑身左側裝飾有龍紋,右側為虎紋,底部為龜紋。碑文共計15行,每行殘存21字,書體為隸書。該碑為孟孝琚的墓碑,碑文中提及孟孝琚原名孟廣宗,在與「蜀郡何彥珍」的女兒結婚前夭亡。[3]:306

註釋

  1. 後經調查發現,此處所指的梁堆,泛指當地常見的漢晉墓葬的封土[1]:63
  2. 其餘有西漢河平四年(前25年)[6]、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7]、永元八年(96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等說法。[3]:306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鄒長銘 編著 (編). 新编昭通风物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05-01. ISBN 7-222-02803-X. 
  2. 昭通市教育局編 (編). 昭通教育志.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2. ISBN 7-81068-485-X. 
  3. 3.0 3.1 3.2 3.3 3.4 余嘉華 主編 (編). 云南风物志. 昆明: 雲南教育出版社. 1997-07-01. ISBN 7-5415-1232-X. 
  4.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編 (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02-01. CSBN 7068·26. 
  5.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06-06-02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6. 劉順良. 云南出土《孝琚残碑》考. 四川文物. 1994, 1: 16–19. 
  7. 7.0 7.1 浦漢英. 关于孟孝琚碑立石之年最后之结论. 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7, 3: 58. 
  8. 劉順良. 汉孟孝琚碑中“■”字考释. 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86, 1: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