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宗教)

出自求聞百科

替身,是指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請別人代替自己還願的行為。替身或指用來作法以求本人消災除厄的草人、紙人或紙片人(金童玉女)。

向神佛許願後,願望達成時必須還願,一般情況下,請人代替自己來還願,是可允許的。如許願出家,可以請人替代,唐朝的知名禪師金山法海代替皇子出家,此即替身,或稱替僧明朝皇太子、諸親王生,皆剃度幼童一人為僧,[1][2]可能是信奉藏傳佛教之元朝遺俗[3],如萬曆帝替僧龍泉寺僧人志善,後移錫海會寺僧錄司左善世擔任該寺住持。明末清初在民間亦廣為發展[4][5][6]清朝順治帝毘盧遮那佛許願出家,但貴為天子,無法離俗,最後命宦官吳良輔代替自己出家於燕京憫忠寺[7]張學良自稱,幼時曾在廟中以一枚紙人代替自己出家,祈求自己健康平安。

注釋

  1. 張居正《敕建承恩寺碑文》載:「皇朝凡皇太子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為僧,名『替度』,雖非雅制,而宮中率沿以為常。皇上替僧名志善向居龍泉寺 。」《稱謂錄.卷三一.僧.替僧》引張爾岐《蒿菴閒話》云:「明朝凡皇太子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為僧,名曰替僧。」
  2.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主上新登極,輒度一人為僧,名曰代替出家。其奉養居處,幾同王公。聞初選僧時,卜其年命最貴,始許披剃,有雲重賂主者中貴人乃得之。」
  3.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京師敕建寺條
  4. 毛奇齡《西河詩話》卷三記載:「北人每發願捨身,以他兒代之,有所謂替僧也。」
  5. 夏仁虎《舊京瑣記》卷一:「富貴人家多信佛,故僧道之地位甚高。子弟往往拜僧為師,求其保護。甚有以子息艱難,恐難長養,而購一貧家兒令其為僧者,謂之替身。他日被替之子長成,此替身僧人若其弟兄然,舉家敬禮之。
  6. 曹霑《紅樓夢》:「買了許多替身兒皆不中用,到底這位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所以帶髮修行。」
  7. 參考《平圃雜記》,王熙《王熙自定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