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出自求聞百科
成都理工大學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都理工大學校徽
老校名成都地質勘探學院
成都地質學院
校訓窮究於理,成就於工
創辦時間1956年3月15日[1]
學校類型公立
黨委書記龔灝
校長劉清友
副校長許強,曾英,黃琦,侯明才,巨能攀
學生人數約36000
校址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東三路1號
校區市區,2887畝
隸屬四川省
郵遞區號610059
網站www.cdut.edu.cn

成都理工大學(英語: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DUT),簡稱成理成都理工,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由教育部自然資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成員,為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之一。學校是以理工為主,以地質、能源、資源科學、核技術、環境科學為優勢,以化工、材料、電子、機械、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先後承擔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地調計劃等一大批重要項目。

截至2018年7月,學校用地2887畝,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5億元。 設17個教學學院、1個沉積地質研究院、1個地質調查研究院。設有92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6353人,其中在校本科生30540人,全日制研究生5194人。

歷史沿革

成都理工大學綜合樓

成都理工大學前身為成都地質勘探學院[1][2],創辦於1956年3月15日,由重慶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地質勘探學院(現吉林大學)部分科系組建而成,為原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重點高校。1958年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1][2]。1960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止招生6年;1972年3月,開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學生;1977年全面恢復本科生;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2]1981年,學校成為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後首批獲得碩士授予權的高校,1984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並經批覆確定為部屬重點大學。學校先後由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2000年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部省共建重點大學。2001年在成都理工學院基礎上合併兩所四川省屬大專院校組建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國土資源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簽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學協議。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2019年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四川大學等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協議》。[3]

截至2019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928項(次),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中國專利獎金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9項;省級政府獎和社會力量獎近900項(次);獲得授權專利1700餘項。2019年,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參與的「渤海灣盆地深層大型整裝凝析氣田勘探理論技術與重大發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牽頭完成的「西部山區大型滑坡潛在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關鍵技術」、「中國西部海相碳酸鹽岩層系構造—沉積分異與大規模油氣聚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師資

學校現有教職工3454人,其中,有教授(級)338人,副教授(級)729人。截至2021年3月,獲國家級人才稱號和國家級人才計劃的152人次,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5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次、「中國青年科技獎」5人;獲得省級人才稱號和入選省級人才計劃的447人次,其中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00人次;獲全國優秀教師3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7人,四川省優秀教師3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3人,四川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師德標兵1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四川省教學團隊,1個四川省「課程思政」示範教學團隊;獲國家教學成果獎5項。[1]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 黃潤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 許強、黃潤秋、庹先國、王成善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 許強、劉清友
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 黃潤秋、劉清友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 黃潤秋、許強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 金景福、張倬元、倪師軍、施澤進、伊向藝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 黃潤秋、劉寶珺、李勇、裴向軍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0人) 黃潤秋、許強、劉樹根、李勇、李天斌、庹先國、李忠權、唐川、王成善、裴向軍


學科建設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個):

地質學 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以學科群的方式進行建設,涵蓋「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國家重點學科(1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含「地質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三個二級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省部級重點學科(15個):

應用化學、環境工程、固體地球物理學、岩土工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信號與信息處理、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油氣田開發工程、第四紀地質學、材料學、核技術與應用、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數學。

博士,碩士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6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核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核科學與技術
博士、碩士學位授權自主設置及交叉設置二級學科(13個) 岩石物理學、沉積學(含:古地理學)、礦產資源化學、核資源與核勘查工程、環境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礦物材料學、金屬礦產與金屬材料學、非常規油氣地質學、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數學地質、資源與環境遙感、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2個) 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個)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傳播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5個) 金融、應用統計、法律、翻譯(英語筆譯;英語口譯)、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風景園林、會計、工程管理、藝術

科研

科研機構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
  •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網站

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 國家環境保護水土污染協同控制與聯合修復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構造成礦成藏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地學空間信息技術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省級實驗室

  • 四川省環境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與資源安全重點實驗室
  • 礦產資源化學四川高校重點實驗室
  • 地學核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數學地質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

  • 地質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
  • 攀西戰略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獲得獎項

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社科基金、國家地調計劃等一大批重要項目。截至2017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913項(次),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專利獎金獎、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獲得授權專利1400餘項。

學術期刊

主辦學術期刊6種,其中有CSCD核心期刊2種、中文核心期刊2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4種。

  •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成都理工大學主辦的、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其前身是1993年創刊的《四川省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四川省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與《理工高教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內刊)合刊,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更名為《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刊期為季刊。2011年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刊期正式轉為雙月刊。[4]
  •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辦於1960年,原名《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4~2002年)。入選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 、第四版(2004) 和第五版(2008);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5]
  • 《礦物岩石》創刊於1980年,屬四川省科協主管,由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與成都理工大學主辦。主要就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沉積學以及相關學科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地球及空間科學中有關物質成分的學術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平台,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服務。先後三次(1996年、2000年、2004年)被遴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及EI光盤版全部收錄。
  •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創刊於1979年。主要刊登中國國內外地球探測信息處理和計算機處理及其應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被美國《化學文摘》(CA)、《中國石油文摘》、《中國地質文摘》及美國《地質光盤數據庫》、俄羅斯《文摘雜誌》等十多家中國國內外知名文摘收錄,還成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等知名檢索機構的來源期刊。
  •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原《地質科技管理》、《地質系統管理研究》)創刊於1984年,由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和成都理工大學主辦,是一份刊載土地、礦產、水、海洋等自然資源科技和管理研究成果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 入網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原文收錄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EPS收錄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
  •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創刊於1990年9月,為自然科學學術性期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內部動力和外動力以及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方面的治理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該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中國科技信息研究院萬方(數據)集體公司《科技期刊群》。

傑出校友

校園環境

成都理工大學的心橋

校園面積2888畝,校舍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一座博物館,一座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一座水上圖書館。

圖書館

截至2019年3月,學校建有2個圖書館,渠東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閱覽座位6000個,渠西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閱覽座位1200個,圖書館館藏印刷型書刊240萬冊,擁有數字資源數據庫102個,電子圖書430萬冊,電子期刊4.9萬種。館內建有國土資源西南地區科技查新站和四川省高等學校文獻傳遞服務中心。

博物館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是一座在中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以地學類為主的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6萬餘件,其中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重慶大竹魚化石、隆昌鐵隕石等都是世界級的珍品,在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館就是以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為基礎。

學院設置

  1. 研究生院
  2. 地球科學學院
  3. 能源學院
  4. 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
  5. 地球物理學院
  6. 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7.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
  8. 管理科學學院
  9. 馬克思主義學院
  10. 外國語學院
  11. 法學院
  12. 商學院
  13.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14. 體育學院
  15.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網絡安全學院,牛津布魯克斯學院)
  16. 旅遊與城鄉規劃學院
  17. 生態環境學院
  18. 沉積地質研究院
  19. 地質調查研究院
  20. 繼續教育學院

獨立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官方網站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学校简介. 2021-05 [2021-11-05]. 
  2. 2.0 2.1 2.2 大事记. [2021-11-05]. 
  3. 張守帥. 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 四川日報. 2019-12-27 [2021-11-06]. 
  4.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主页. cdlgdxxbshkxb.hkfbw.com. [2021-11-20]. 
  5. 欢迎访问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www.cdlgdxxb.cn. [2021-11-20]. 

外部連結

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