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薩克·科穆寧(阿歷克塞一世之子)

這是特色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伊薩克·科穆寧
拜占庭帝國至尊者
Mosaic fragment showing the head of a bearded man wearing a jewelled crown
科拉教堂中「紫衣貴族」伊薩克·科穆寧的馬賽克鑲嵌畫像
出生1093年1月16日
君士坦丁堡
逝世1152年以後
配偶伊琳娜(Irene)
子嗣約翰·策萊佩斯·科穆寧
佚名女兒
安娜·科穆寧娜(Anna Komnene)
安德洛尼卡·科穆寧
皇朝科穆寧
父親阿萊克修斯一世
母親伊琳娜·杜卡伊娜

伊薩克·科穆寧現代希臘語Ἰσαάκιος Κομνηνός羅馬化:Isaakios Komnēnos;1093年1月16日—1152年之後),是拜占庭(東羅馬)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與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的第三子,他被哥哥約翰二世皇帝授予「至尊者」的尊貴頭銜,以報答他在爭奪皇位時的支持,但後來伊薩克自己也開始覬覦皇位。

1130年,伊薩克與他的兒子在捲入反對約翰皇帝的陰謀後逃出帝國,之後的幾年裡,他們在小亞細亞黎凡特各處流亡,謀求當地統治者的支持,但最終還是徒勞。1138年,約翰二世的軍事勝利迫使伊薩克嘗試與哥哥和解,但他仍沒有放棄對皇位的追求。1139年,他的長子叛逃到塞爾柱突厥那裡,他本人隨即被流放到赫拉克利亞·龐蒂卡。在1143年約翰死後的繼位鬥爭中,他支持他的較年長的侄子,與他同名的伊薩克·科穆寧,而不是後來成功繼位的較年輕的侄子曼努埃爾

1150年,疾病發作使伊薩克變得虛弱,曼努埃爾一世逼迫他退出公共生活。隨後他潛心在色雷斯西部的貝拉(Bera,今費雷斯)建造救世誕神女修道院,他死後就葬在這裡。伊薩克還因好學而聞名,可能創作了一些學術、詩歌作品。他還參與了君士坦丁堡科拉教堂的重建,他的贊助者像在那裡留存至今。他的幼子安德洛尼卡·科穆寧後篡奪了曼努埃爾一世之子阿萊克修斯二世的皇位,成為科穆寧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1183年-1185年在位)。

早年生涯

伊薩克·科穆寧生於1093年1月16日,是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1081年-1118年在位)與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之子,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兄弟中則是第三,次於約翰安德洛尼卡[1]。因為他出生時父親正在位,伊薩克生下來就獲得了「紫衣貴族」這個與他相伴一生的稱號[2][3][4]

伊薩克的姑父尼基弗魯斯·梅利森諾斯於1104年去世後,父親授予他「凱撒」的頭銜[1],而在父親死後(1118年)的爭位鬥爭中,他站在哥哥約翰一邊,反對母親伊琳娜和姐姐安娜·科穆寧娜擁立姐夫小尼基弗魯斯·布林尼烏斯的陰謀。作為回報。約翰二世(1118年-1143年在位)授予伊薩克「至尊者」的頭銜(他的次兄安德洛尼卡已擁有這一頭銜)[4][5]。這個高級頭銜是阿萊克修斯一世為哥哥伊薩克而設立的,名義上地位幾乎與皇帝相同[6]。然而,在伊薩克的一生中,無論是文件、作品、捐贈物上,他都使用「紫衣貴族」而不是「至尊者」來標識自己的身份,還經常提到父親阿萊克修斯,而不是按習慣提到當朝皇帝的名字。這種對他出身的強調,體現了伊薩克的心理,也是他的皇位野心的展現[7]

流亡

Mosaic of a middle-aged, bearded man dressed in bejewelled robes and wearing a crown
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約翰二世馬賽克鑲嵌像

伊薩克和約翰一開始關係還算不錯,但逐漸惡化,到1130年就變得疏遠了。記載中沒有指出這一變化發生的具體原因,拜占庭史家約翰·金納莫斯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只是表示「伊薩克的目光瞄準了寶座」[8][9]。兄弟間的嫌隙可能開始於1122年,當時約翰立自己的長子阿萊克修斯為共治皇帝,替代了伊薩克[10]。1130年,伊薩克捲入了一場反對約翰二世的陰謀,當時約翰二世正離開君士坦丁堡塞爾柱突厥羅姆蘇丹國作戰。陰謀敗露之後,伊薩克與兩個兒子設法逃離君士坦丁堡,到達尼什曼德王朝統治者埃米爾·加齊(1104年-1134年在位)位於馬拉蒂亞的宮廷尋求庇護[8]

伊薩克過了六年的流亡生活,期間他輾轉小亞細亞黎凡特各地的宮廷,無論統治者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他都試圖與他們建立聯盟,對抗自己的哥哥。關於他在這一時期的生涯的主要資料是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宮廷詩人狄奧多爾·普羅茲羅莫斯以及敘利亞的米海爾的記載[9][11]。離開馬拉蒂亞後,伊薩克又到了特拉比松,當地的總督君士坦丁·伽布拉斯本是拜占庭帝國的官員,自1126年起,成為了一個統治查爾迪亞的獨立君主[12]。1130年冬季至次年初,據敘利亞的米海爾記載,伊薩克再次與君士坦丁會面,伊薩克、埃米爾·加齊、羅姆蘇丹梅蘇德一世(1116年-1156年在位)結成了同盟[13]。之後伊薩克又前往奇里乞亞,遊說其君主萊翁一世加入同盟;他在奇里乞亞很受歡迎,在那裡呆了一段時間,他的長子約翰與萊翁的女兒結婚,得到了作為嫁妝的摩普綏提亞阿達納兩座城市。但不久之後,伊薩克與萊翁的關係破裂,被迫放棄領地,逃到羅姆蘇丹梅蘇德一世那裡[13]

敘利亞的米海爾記載,伊薩克的這些陰謀詭計讓約翰二世感到憤怒,1132年,他發起了進攻突厥人、亞美尼亞人的戰爭,奪取了黑海海岸的兩座要塞,然而,皇帝收到了伊薩克的支持者試圖在君士坦丁堡發動政變的消息,於是返回首都,挫敗了陰謀;但突厥人藉機發動反擊,進入拜占庭領土襲擊,威脅齊寧(Zinin)和索佐波利斯(Sozopolis)兩座要塞[14]。1132年後,伊薩克不再見於敘利亞的米海爾的記載。這一時期,他去聖地朝聖,為約旦河附近的施洗約翰修道院捐助了一條新的高架渠[14]。雖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他的這次旅行無疑也有尋求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1131年-1143年在位)幫助的目的[15]

返回拜占庭

伊薩克的努力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聯盟未能實現,約翰二世的地位日漸穩固。皇帝取得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尤其是在1137年-1138年的敘利亞戰鬥中,迫使安條克公國臣服帝國,大大提高了他在貴族、官僚和人民心中的地位;結果伊薩克在國內的支持者越來越少[15]。因此伊薩克只能尋求與哥哥和解,1138年春天,伊薩克與長子約翰來到正從安條克返回的帝國軍隊中,見到了約翰二世。皇帝欣然原諒了他,與他一起回到君士坦丁堡,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記載「兄弟和解比戰爭勝利更讓皇帝高興」[16]。但1139年,伊薩克的長子約翰叛逃到突厥人那裡,不久之後,伊薩克被流放到赫拉克利亞·龐蒂卡以加防備[4][17]

1143年4月,約翰二世去世,他指定幼子曼努埃爾繼位,而不是存活的第三子(長、次子已去世),「至尊者伊薩克·科穆寧。因此,曼努埃爾未能立即穩固地位,宮廷內部產生了爭鬥[18][19],老伊薩克·科穆寧在鬥爭中決定支持年長的同名侄子,但掌握軍隊的約翰·阿克蘇赫支持曼努埃爾,幫助他穩定了局面。約翰下令逮捕過着流放生活的老伊薩克[4][9][20]。局面穩定後,曼努埃爾決定釋放他的叔叔和哥哥,二人參加了1143年11月28日舉辦的曼努埃爾的加冕典禮[21][22]。即使在此之後,老伊薩克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野心,約翰·金納莫斯記載,在1146年與突厥人的戰鬥中,曼努埃爾被敵軍包圍,身在營帳的伊薩克立即沖向皇帝的帳篷,準備自己稱帝[23][24]

晚年與死亡

Photo of a domed Byzantine church with red-brick walls and lead-covered roof
救世誕神女修道院的主教堂

1150年,曼努埃爾一世強迫伊薩克從公共事務中退休[4],這可能與他身患慢性病有關[23]。伊薩克歸隱於色雷斯的莊園,並在1151年-1152年之間,建立位於貝拉(Bera,今費雷斯)的救世誕神女修道院。這座修道院也是他的住所與預備的墓地,在情感上對他很重要,所以伊薩克為其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儘管他病得很重,他仍幾乎每天都去監督建設,並於1152年親自撰寫了其「提皮孔」(規章),對其管理做出了細緻的規定,並撥給它許多財產,包括他在艾諾斯的莊園。他還在修道院牆內修建了醫院,可能是在模仿他哥哥修建的基督全能者修道院[25][26]。這一「提皮孔」也帶有遺囑性質,伊薩克也寫明了自己的家事——其中提及的包括他的隨從首領利奧·卡斯塔莫尼特斯(Leo Kastamonites)、他的秘書米海爾、他的斟酒人(Pinkernes)君士坦丁、他的私人牧師兼財務總管(Protovestiarios)君士坦丁以及他的家人及依附者(如一對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夫婦,伊薩克以自己父母的名字為其施洗)。伊薩克可能在寫完提皮孔後不久就去世了[27]

約翰·金納莫斯稱:「(伊薩克的皇位野心)作為遺產傳給了他的孩子們」[28],而最終將其變成現實的是他的次子安德洛尼卡。安德洛尼卡是個有能力也有魅力的人,但他也是個無情而暴力的人,曼努埃爾一世死後,他於1182年推翻了攝政太后安條克的瑪麗的統治,次年又殺死了年幼的皇帝阿萊克修斯二世(1180年-1183年在位)。他試圖進行改革,但遭到了貴族們的反對,1185年諾曼人入侵,他被推翻且被殺害,拜占庭帝國的科穆寧王朝也就此結束[29][30]。但安德洛尼卡的長子曼努埃爾的兩個兒子日後創建了特拉比松帝國,該支科穆寧家族成員自稱大科穆寧(Μεγαλοκομνηνοί,Megalokomnenoi)家族[31]

文學與建築

不同於忙於戰爭的約翰二世,伊薩克是個學術與藝術的贊助者,自己也是個學者[32][33]。除了建立救世誕神女修道院外,他還幫助修復了君士坦丁堡的聖司提反修道院,後將其附屬於救世誕神女修道院,作為僧侶們到首都時休息的場所[34][35]

約1120年時,他重建了科拉教堂,這座教堂原本是由他的外祖母保加利亞的瑪利亞修復的。這座教堂原本預定作他的墓地,後來他又改用救世誕神女修道院為長眠之地[4][36]。科拉教堂保留了唯一一幅可確定的伊薩克像,即一幅馬賽克鑲嵌作品,可以確定為14世紀初狄奧多爾·梅托基特斯修復教堂時重新製作的,雖不是原作品,但這次修復可能忠實的恢復了伊薩克修復時的教堂原貌。歷史學家卡里羅依·利納爾達托(Kallirroe Linardatou)指出,在這幅馬賽克中,伊薩克帶着王冠,且裝飾華麗,且有圓頂,超出了一般的「至尊者」只用一圈圓環的形式,這可能也是他皇位野心的展現[37]。他還捐助了一些聖像畫,在他寫的「提皮孔」和與他有關的題詞中有提到[38]

宮廷詩人狄奧多爾·普羅茲羅莫斯寫了一篇頌詞以及一篇用六音步詩行的讚頌伊薩克的作品,讚揚了他的學識和才華[4][39]。一篇用十五音節體改寫《阿里斯提阿書》的作品可被確定是伊薩克的作品,此作品保存在手抄本《塞拉格里奧的前八書》中,這部豪華的手抄本就是由伊薩克贊助的[4][40][41]。在他為修道院寫的「提皮孔」中,伊薩克稱自己曾創作詩歌並編了一本詩集[4][42]。另外有一位署名「紫衣貴族伊薩克·科穆寧」的作家,創作了兩篇關於荷馬的評論作品,此人可能就是他[43]

家庭

約1110年,伊薩克與伊琳娜(Irene)結婚[44],這位新娘身份不定,斯拉夫人的《往年紀事》記載,普熱梅希爾的沃洛達爾(1085年-1124年在位)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阿萊克修斯皇帝的兒子,可能指的就是伊薩克[45];她也可能是格魯吉亞的大衛四世(1089年-1125年在位)的女兒卡塔[46]。伊薩克共有四個孩子:

  1. 約翰·策萊佩斯·科穆寧(生於約1112年),策萊佩斯(Tzelepes)是他的綽號,即突厥人的切萊比,他在跟隨父親流亡的過程中,與奇里乞亞萊翁一世之女結婚。1139年,他叛逃到羅姆蘇丹國,皈依伊斯蘭教,在以哥念定居,娶了蘇丹梅蘇德一世的女兒[47]
  2. 一個女兒(生於約1114年),可能叫瑪利亞,與一位名叫約瑟夫·布里恩尼奧斯(Joseph Bryennios)的軍官結婚[48]
  3. 安娜·科穆寧娜(生於約1116年),與一位廷臣、大使約翰·阿爾班特諾斯(John Arbantenos)結婚[49]
  4. 安德洛尼卡·科穆寧(約1118年-1185年)一個冒險者,最終成為拜占庭皇帝,稱安德洛尼卡一世(1183年-1185年在位),他的後裔建立了特拉比松帝國[50]

伊薩克還有個名叫君士坦丁的養子,人稱「君士丁察斯」(Kostintzes)[44]

腳註

  1. 1.0 1.1 Varzos 1984,第238頁.
  2. ODB,"Porphyrogennetos" (M. McCormack), p. 1701.
  3. Linardou 2016,第157頁.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ODB,"Komnenos, Isaac the Porphyrogennetos" (A. Kazhdan), p. 1146
  5. Varzos 1984,第238–239頁.
  6. ODB,"Sebastokrator" (A. Kazhdan), p. 1862.
  7. Linardou 2016,第156–158, 162頁.
  8. 8.0 8.1 Varzos 1984,第239頁.
  9. 9.0 9.1 9.2 Magdalino 2002,第193頁.
  10. Linardou 2016,第158頁.
  11. Varzos 1984,第240–241頁.
  12. Varzos 1984,第239–241頁.
  13. 13.0 13.1 Varzos 1984,第241頁.
  14. 14.0 14.1 Varzos 1984,第242頁.
  15. 15.0 15.1 Varzos 1984,第243頁.
  16. Varzos 1984,第243–244頁.
  17. Varzos 1984,第244頁.
  18. ODB,"Manuel I Komnenos" (C. M. Brand, A. Kazhdan, A. Cutler), pp. 1289–1290.
  19. Magdalino 2002,第195頁.
  20. Varzos 1984,第244–245頁.
  21. Varzos 1984,第245–246頁.
  22. Brand 1976,第34頁.
  23. 23.0 23.1 Varzos 1984,第246頁.
  24. Brand 1976,第48–49頁.
  25. Varzos 1984,第246–252頁.
  26. ODB,"Bera" (A.-M. Talbot, N. P. Ševcenko), pp. 282–283.
  27. Varzos 1984,第251–252頁.
  28. Brand 1976,第49頁.
  29. Varzos 1984,第493–637頁.
  30. ODB,"Andronikos I Komnenos" (C. M. Brand, A. Cutler), p. 94.
  31. Varzos 1984,第637–638頁.
  32. Magdalino 2002,第194頁.
  33. Linardou 2016,第155–156, 182頁.
  34. Varzos 1984,第250頁.
  35. Linardou 2016,第169頁.
  36. Linardou 2016,第156, 159頁.
  37. Linardou 2016,第159–163頁.
  38. Linardou 2016,第156頁.
  39. Varzos 1984,第252–253頁.
  40. Varzos 1984,第253頁.
  41. Linardou 2016,第173–176頁.
  42. Varzos 1984,第252頁.
  43. ODB,"Komnenos, Isaac" (A. Kazhdan), pp. 1144, 1146; "Komnenos, Isaac the Porphyrogennetos" (A. Kazhdan), p. 1146.
  44. 44.0 44.1 Varzos 1984,第254頁.
  45. Magdalino 2002,第205頁.
  46. Suny 1994,第36頁.
  47. Varzos 1984,第254, 480–485頁.
  48. Varzos 1984,第254, 486–488頁.
  49. Varzos 1984,第254, 489–492頁.
  50. Varzos 1984,第254, 493–638頁.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