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系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音系学(英语:Phonology),又称音韵学[1][2],为语言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某一语言音位的学问[3]

音位学家针对某一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研究不同的声音元素是如何被串接、组合起来而形成一个特定的语言(如英语),并且表达出特定的意义。在汉语语境下的音位学通常指汉语音韵学,然而其内涵并非针对汉语所做之音位学,而是汉语之历史语言学[4]

音系学是研究的结构的两大学科分支之一,另一分支为语音学,二者的区别在于音系学侧重研究语音的功能,语音学侧重研究语音的产生[5]

概念

音与音位

结构语言学派音位定义为“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抽象的且本身不具有含义;音位可具化为实际的,该过程称为音位的语音体现(英文)。一个音位可能包含着几个不同音值的音,因而可以体现为一个音、两个音或更多的同位音[7]:3

与语音学的关系

语音学主要处理语音的物理性质描述,而音位学主要处理一个语言系统中语音的功能。二者亦有联系,如在音位学的分析中会利用语音学的基本知识,拼字学是在音位学的分析基础上产生的。[7]

  1. 研究方向:发音与人体生理结构的关系,较近于语音的具体层面
    即人类如何运用其口、鼻等器官与组织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元素,如英语的各个母音与子音[4]
  2. 侧重于发音部位、发音方式,以及语音特征的研究
  3. 特征:只注意语音的实质不同,不考虑语音在整个语音系统里有无意义
  • 音位学:
  1. 研究方向:发音差异与语义的关系,较近于语音的抽象层面
    以英语可数名词"书本"book 为例,当说话者要表达书本的数目大于一本的意思时,就要在其字尾多发一个s 的声音元素(子音[4]
  2. 侧重于各个独立的基本音在语音系统的重要性,语音结构及语音组合规律
  3. 特征:发音差异在整个语音系统里是否有意义

发展

音位系统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古典音系学区别性特征理论生成音系学线性过渡理论非线性音系学后线性音系学六个阶段[8]

古典音系学(SP经典音韵论)

1.普通语言学(描述语言学)

2.历史语言学

(台湾学者:竺家宁(2005)《语言学辞典》)(香港学者:王士元(2010)《王士元语音学论文集》)

区别性特征理论(DF弁异素性)

*特鲁别茨坎(Trubezkoy)

*雅各生(Jacobson,R布拉格学派代表学者)

(台湾学者:郑静宜(2011)《语音声学》)(香港学者:王士元(2010)《王士元语音学论文集》)

生成音系学(GP衍生音韵论)

标准理论(ST-SPE)

(台湾学者:汤廷池(2000)《极小主义分析导论:基本观念与原则》)

后标准理论(post-SPE从线性到非线性音系学

[9]

非线性音系学(non-linear非线形音韵论)
  1. 自主音段音系学 (ASP)
  2. 节律音系学 (MP)
  3. 依存音系学
  4. 支构架音系学 (CVP)(台湾学者:钟荣富(2002)《台语的语音基础》)
  5. 管辖音系学
  6. 特征几何理论
  7. 不充分赋值理论
  8. 韵律音系学(PP)
  9. 优选论(OT)(台湾学者:萧宇超(2006)“台湾发展中的语言形式理论”)
音系特征理论(PF)
音节(syllable)地位的确立
韵律音系学(prosody-phonology)
音系表层制约(PSC)
后线性音系学(PLP)
  1. 词汇音系学
  2. 陈述音系学
  3. 实验音系学
  4. 演化音系学

优选论OT(最佳化)

汉语音韵结构

基本组成

  • I-M-N-E(-T):Initial-Final(Middle-Rime(Nucleus-Ending))(-Tone)
  • C-M-V-E-T:C.声母M.介音V.韵母E.韵尾T.调

线性音韵论所有可能的汉语音节形式(*12)

(C.声母V.韵母G.半元音)

  1. V
  2. VC
  3. VG
  4. GV
  5. GVG
  6. GVC
  7. CV
  8. CGV
  9. CVC
  10. CVG
  11. CGVG
  12. CGVC

线性音韵论无法解释的四个通则[10]

  • 降复合元音之后不可再接辅音。
  • 两个高元音的的韵母里,第一个高元音才是主要元音(nucleus)。
  • 含有高元音的韵母不可再接辅音。
  • 结构VC与VG不同。

非线性支构架音系学与X杠理论的解释

台湾语言学家的消化与论著

衍生音韵论

自动音段音韵论

韵律音韵论

优选论

声调研究

  • 萧宇超(2000)
  • 林蕙珊(2000)《从优选理论之观点研究国语变调、台语变调及国、台语夹码时的变调》政大语言所硕论

特征研究

  • 黄慧娟(1997)

鼻音研究

  • 钟荣富(1996)

借字研究

  • 郑智仁(2001)《以优选理论分析日语中的英语外来语》政大语言所硕论

音韵习得

  • 吴瑾玮(2002)

另见

文献

书目
  • Johnson, S. and Braber, N. Exploring the German Language 2nd. : 83–84. ISBN 978-0-521-87208-9. 
  • 顾世民. 音位学学科发展史评述 4. 2007. doi:10.3969/j.issn.1007-4937.2007.04.033.  |booktitle=被忽略 (帮助)
  • Kramsky, J.; 李振麟 (译). 音位学概论:音位概念的历史与理论学派研究. 上海: 译文. 1993. ISBN 7532713342.  此书论述了十位各种学派代表人物的音位理论体系和观点[11]
  • 余光雄. 英语语言学概论. 台北: 书林. 1993.  此书提供普通语言学的知识,并进一步对当前英语声韵、英语构词、英语语法、语意、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作一扼要的陈述介绍[11]
  • Daniel Jones. The Phoneme: Its Nature and Use. Cambridge: W. Heffer & Sons Ltd. 1967. 
  • Gleason, H. A. 1962. Phonemic Field Work.
  • Fromkin, V.; Rodman, R.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Harcourt Brace College
  • Fu, Yi-chin. 1963. The Phonemic Structure of English Word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honemic Structure of English Syllables.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 Kenneth L. Pike. 1947. Phonemics: A Technique for Reducing Languages to Writing.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