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震旦梵语 Cīna-sthāna巴利语 Cīna-rattha),又译震丹真丹真旦振旦神丹,也称摩诃震旦Mahā-cīna-sthāna),是对梵语“Cīna-sthāna”一词的音译,即“支那斯坦”,这个称呼可能源自中亚或印度。“斯坦”是印欧语系语言中,普遍出现的词,意为“……聚集的地方”。[1]

现今海峡两岸各有部分机构以震旦为名,如:

字源

震旦源自梵文Cīna-sthāna,Cīna也音译支那,意为中国。Cīna-sthāna就是“支那斯坦”。

概论

震旦此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05年,秦州刺史派遣至天竺的成光子[4][5]

由于天竺亦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南北朝开始,震旦在佛经中,泛指今天的中国[6][7]

杂阿毗昙心论[8]与《大毘婆沙论[9][10][11][12]皆以真丹或至那来比喻遥远之意。

丰臣秀吉在回复葡萄牙果阿总督的信函中以震旦称呼中国:“此神在竺土唤之为佛法,在震旦以之为儒道,在日域谓诸神道。知神道则知佛法,又知儒道。”[13]

注释

  1. 《玄应音义》卷4:“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但神州之总名也。”同书卷18:“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 《一切经音译》卷72:“振旦或作震旦,或言真丹,皆一也。旧译云汉国,经中亦作脂那,今作支那。此无正翻,直云神州之总名。”
  2. 震旦简介. www.aurora.com.tw. 2020-11-12 [2020-12-05]. 
  3.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官网
  4. 《释迦方志》卷下:“后汉献帝建元十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从鸟鼠山度铁桥而入。穷于达嚫旋归之日。还践前途。自出别传。”
  5. 《释迦方志》卷上:“故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振旦国五万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号也,彼人目之)。”
  6.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6:“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佛告阿难,震旦国中又有小国,不识真正无有礼法,但知杀害无有慈心。三圣教化遣言不着。至吾法没千岁之后,三圣又过,法言衰薄,设闻道法,不肯信受。但相侵陵诤于国土。欲灭三宝使法言不行,破塔灭僧真言无用。”
  7. 实叉难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8. 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毘昙心论》:“处所远者,谓天竺振旦地,虽一时生,合成一体。然彼处异,故说远。”
  9.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6:“问曰:众生受身法和合,速令生有相续可尔。若受身法不和合者,如父在罽宾,母在真丹;父在真丹,母在罽宾。云何速令生有相续耶?”
  10.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0:“问:若受中有即遇生缘,此彼和合,可速往彼。与彼缘会,于中结生。若遇生缘不和合者。如何彼住,不经多时?如有父在迦湿弥罗国,母在至那。或有母在迦湿弥罗国,父在至那。如是生缘,难可和合。”
  11.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6:“复次易得易起故。五种阿罗汉,是时解脱,难得难起故。一种不动法阿罗汉,是非时解脱。如今世人往师子王国及真丹国,还者甚少。若从此村,至彼村,还者甚多。彼亦如是。”
  12.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01:“复次,前五阿罗汉,世间易得,故合立一名时解脱。第六阿罗汉,世间难得,故别立一名不时解脱。如今世人往至那国、执师子国还者极少。往近聚落还者甚多,此亦如是。”
  13. 日本“神国思想"与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