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郑燮
《清朝学者像传》第一集《郑燮像》,叶衍兰绘
清朝学者像传》第一集《郑燮像》,叶衍兰
大清 山东省登莱青胶道莱州府潍县知县
籍贯江苏省淮扬海道扬州府兴化县
族裔汉族
字号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出生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
江苏省淮扬海道扬州府兴化县
逝世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 (1766年1月22日)(72岁)
江苏省淮扬海道扬州府兴化县
出身
  • 乾隆元年丙辰科第二甲进士
著作

郑燮[1](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克柔板桥板桥道人江苏省淮扬海道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人,祖籍苏州阊门清朝官员、学者、书画家,擅长画竹。

生平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郑燮出生在江苏省淮扬道扬州府兴化县。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仪真县读书。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举人

乾隆元年(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省兖沂曹济道曹州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登莱青胶道莱州府潍县知县。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书画史”。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兴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有三。归土兴化县城东之管阮庄。是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

著作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寄弟墨书》。

书画成就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寥寥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以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的字形,并以兰草画法入书,形成有行无列、疏密错落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六分半书”的书体,后人亦称之为“板桥”体。

绘画理论

  • 郑燮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曾写道: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2]

  • 郑燮主张“意在笔先”;他曾在一幅画上题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2]

轶事

郑板桥喜欢孪童。在《板桥自叙》中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3]

因嗜吃狗肉,曾经有大学士纪晓岚宴请郑《狗肉全席》大餐代乾隆皇帝求画趣事,画收藏于故宫

相关影视作品

关连项目

参考资料

  1. “燮”,拼音xiè注音ㄒㄧㄝˋ
  2. 2.0 2.1 《板桥题画·竹》
  3. 《郑板桥集》第176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