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台湾通史
全名:《台湾通史
外文名罗马拼音:Tâi-uân Thong-sú
作者连横
类型通史史书
语言汉文汉字
成书年代1908年-1918年
保存状态篇数:88篇
卷数:36卷
出版地点日占台湾
汉字台湾通史 / 台湾通史
注音ㄊㄞˊ ㄨㄢ ㄊㄨㄥ ㄕˇ
台罗Tâi-uân Thong-sú

台湾通史》是第一部由台湾人撰写、描述台湾历史的通史类著作,作者为连横,并由其创办的雅堂书局(台湾通史社)出版。

连横著书之因起于13岁时,其父连永昌购买一部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并对之言:“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连横基于先人家教启蒙与台湾为日本所占的双重动机,自1908年至1918年着手撰写《台湾通史》,体裁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而成,起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割让(1895年)。分为纪4、志24、传60,共88篇,36卷,约有60万字,另附表目101项。1920年由台湾通史社出版发行,这是台湾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著作。不过连横对于台湾民主国的记载,最初以“独立纪”撰写,后又改为“过渡纪”以避免争议。[1]

刊本

  • 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通史社出版发行,1920年。

台湾通史目录导引

  1. 卷一、开辟纪(起大业元年、终于永历 (南明)十五年)。
  2. 卷二、建国纪(起明永历十五年、终于三十七年)。
  3. 卷三、经营纪(起康熙二十二年、终于光绪二十年)。
  4. 卷四、独立纪(起清光绪二十一年、终于是年九月)。(因当时日本总督阅后不满其名称,勒令重写,是为“过渡纪”)
  5. 卷五、疆域志。
  6. 卷六、职官志。
  7. 卷七、户役志。
  8. 卷八、田赋志。
  9. 卷九、度支志。
  10. 卷十、典礼志。
  11. 卷十一、教育志。
  12. 卷十二、刑法志。
  13. 卷十三、军备志。
  14. 卷十四、外交志。
  15. 卷十五、抚垦志。
  16. 卷十六、城池志。
  17. 卷十七、关征志。
  18. 卷十八、榷卖志。
  19. 卷十九、邮传志。
  20. 卷二十、粮运志。
  21. 卷二十一、乡治志。
  22. 卷二十二、宗教志。
  23. 卷二十三、风俗志。
  24. 卷二十四、艺文志。
  25. 卷二十五、商务志。
  26. 卷二十六、工艺志。
  27. 卷二十七、农业志。
  28. 卷二十八、虞衡志。
  29. 卷二十九、列传一:颜、郑,宁靖王,诸臣,诸老,陈永华林圯林凤刘国轩
  30. 卷三十、列传二:施琅吴球刘却朱一贵欧阳凯蓝廷珍,杨、殷、阮、王。
  31. 卷三十一、列传三:王世杰吴凤,施、杨、吴、张,林、胡、张、郭,台东拓殖,吴福生黄教林爽文孙景燧福康安杨廷理郑其仁李安善陈周全高夔
  32. 卷三十二、列传四:海寇,王得禄,谢、郑,吴沙姜秀銮周邦正,许尚、杨良斌,姚、徐,张丙,方振声,李石、林恭,郑勒先,郭光侯、施九缎
  33. 卷三十三、列传五:戴潮春林文察丁曰健,林奠国,林占梅,罗、陈,沈葆桢,袁闻柝,刘铭传刘璈林平侯
  34. 卷三十四、列传六:循吏,流寓,乡贤,文苑。
  35. 卷三十五、列传七:孝义,勇士,货殖,列女。
  36. 卷三十六、列传八:丘逢甲吴彭年

附表目

  • 延平郡王世系表(建国纪)。
  • 郑氏中央职官表(职官志)。
  • 郑氏台湾职官表(职官志)。
  • 清朝职官表(职官志)。
  • 民主国职官表(职官志)。
  • 清朝台湾户口表一(户役志)。
  • 清朝台湾户口表二(户役志)。
  • 清朝征收丁税表一(户役志)。
  • 清朝征收丁税表二(户役志)。
  • 清朝征收丁税表三(户役志)。
  • 清朝征收番饷表一(户役志)。
  • 清朝征收番饷表二(户役志)。
  • 荷兰王田租率表(田赋志)。
  • 郑氏官田租率表(田赋志)。
  • 郑氏文武官田租率表(田赋志)。
  • 郑氏文武官田税率表(田赋志)。
  • 氏田园征赋表(田赋志)。
  • 清朝民田租率表一(田赋志)。
  • 清朝民田租率表二(田赋志)。
  • 清朝民田租率表三(田赋志)。
  • 清朝民田租率表四(田赋志)。
  • 清朝民田租率表五(田赋志)。
  • 清朝屯田租率表(田赋志)。
  • 清朝番大租率表(田赋志)。
  • 阿里山番租率表(田赋志)。
  • 清朝田园甲数表(田赋志)。
  • 清朝田园征赋表(田赋志)。
  • 台湾县岁入表(度支志)。
  • 台湾县岁出表(度支志)。
  • 凤山县岁入表(度支志)。
  • 凤山县岁出表(度支志)。
  • 诸罗县岁入表(度支志)。
  • 诸罗县岁出表(度支志)。
  • 彰化县岁入表(度支志)。
  • 彰化县岁出表(度支志)。
  • 淡水厅岁入表(度支志)。
  • 淡水厅岁出表(度支志)。
  • 澎湖厅岁入表(度支志)。
  • 澎湖厅岁出表(度支志)。
  • 噶玛兰厅岁入表(度支志)。
  • 噶玛兰厅岁出表(度支志)。
  • 台湾文官养廉表(度支志)。
  • 台湾武官养廉表(度支志)。
  • 台湾武官俸薪表(度支志)。
  • 台湾兵饷支给表(度支志)。
  • 噶玛兰营兵饷表(度支志)。
  • 台湾勇营月饷表(度支志)。
  • 建省以后岁入总表(度支志)。
  • 各府厅县坛庙表(典礼志)。
  • 台湾儒学表(教育志)。
  • 台湾书院表(教育志)。
  • 郑氏武官表(军备志)。
  • 郑氏各将军表(军备志)。
  • 郑氏陆军各镇表(军备志)。
  • 郑氏水师各镇表(军备志)。
  • 郑氏台湾及各岛守将表(军备志)。
  • 清朝台湾水陆营制表(军备志)。
  • 清朝台湾水陆汛防表(军备志)。
  • 台东勇营驻防表(军备志)。
  • 南北屯弁分给埔地表(军备志)。
  • 南北屯丁分给埔地表(军备志)。
  • 凤山县辖隘寮沿革表(军备志)。
  • 淡水厅辖隘寮沿革表(军备志)。
  • 噶玛兰厅辖隘寮沿革表(军备志)。
  • 郑氏澎湖炮台表(军备志)。
  • 清朝台湾炮台表(军备志)。
  • 郑氏各镇屯田表(抚垦志)。
  • 台湾抚垦局管辖表(抚垦志)。
  • 台湾抚垦局局制表(抚垦志)。
  • 郑氏征收杂税表(关征志)。
  • 清朝陆饷征收表(关征志)。
  • 清朝水饷征收表(关征志)。
  • 台湾海关征收税钞表(关征志)。
  • 台湾海关征收船钞表(关征志)。
  • 台湾阿片进口表(榷卖志)。
  • 台湾征收阿片釐金表(榷卖志)。
  • 前山道里表(邮传志)。
  • 后山道里表(邮传志)。
  • 前山至后山道里表(一)(邮传志)。
  • 前山至后山道里表(二)(邮传志)。
  • 前山至后山道里表(三)(邮传志)。
  • 前山至后山道里表(四)(邮传志)。
  • 中路道里表(邮传志)。
  • 鹿耳门应运兵眷米谷表(粮运志)。
  • 鹿港应运兵眷米谷表(粮运志)。
  • 八里坌应运兵眷米谷表(粮运志)。
  • 台湾官仓表(粮运志)。
  • 台湾社仓表(粮运志)。
  • 台湾番社仓表(粮运志)。
  • 台湾善堂表(乡治志)。
  • 台湾义冢表(乡治表)。
  • 台湾庙宇表(宗教志)。
  • 艺文表一(艺文志)。
  • 艺文表二(艺文志)。
  • 艺文表三(艺文志)。
  • 各国立约通商表(商务志)。
  • 台湾外国贸易表(商务志)。
  • 台湾糖出产表(商务志)。
  • 台湾产糖推算表(商务志)。
  • 台湾糖出口表(商务志)。
  • 台湾各属陂圳表(农业志)。

附录
  1. 连雅堂先生家传,连震东
  2. 连雅堂先生年表,连震东。

评价

2021年3月27日 连横《台湾通史》转译白话文项目启动 两岸学者加盟

台湾通史的问世,即连当时民政长官下村宏也为之作序:“……分类有法,矧又气象雄浑,笔力遒健,论断古今,吾几不能测其才之所至,盖近世巨观也。”给予肯定。近代研究者杨云萍亦认为在当年的时空环境下能完成如此钜作,应给予肯定:“通史”有其可以论处,如史料不完备。“府志”类、仅“余志”。各种档案,以及日、荷原始文件多付缺如。然因时代所囿,故不能苛求,或以一而概全。其为古典的存在,将与台湾之河山,同其不朽[2]

连氏修《台湾通史》,于自序时即明言,编纂台湾史有三难:征文难、考献难、欲取金匮石室之书难,“断简残编,搜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征文难。老成凋谢,莫可咨询;巷议街谭,事多不实;则考献难。重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则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而有所不可。” 从近代史学的观点言,《台湾通史》虽未臻完善,然而《台湾通史》的出版,对唤醒台湾人民、摆脱外族侵占压迫的渴望,的确发挥了维护台湾历史主体性的作用。

《台湾通史》在二方面有别于之前之台湾史,一是对台湾民众历史活动的详细描绘。清朝台湾方志,多从官方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王侯将相士大夫的活动书写历史,连横则打破此一惯例,大胆将普通民众的活动作为描写的重点之一,“故此书各志,自乡治以下尤多民事”。二则是《台湾通史》对郑成功和明郑政权历史定位重新评价。清朝史书基于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对于郑成功及明郑政权“竟以岛夷海寇视之”。《台湾通史》给予郑成功非常正面的评价,在卷一《开辟记》记载,“延平入处,建号东都,经立,改名东宁,是则我民族所肇造,而保守勿替者。然则我台人当溯其本,右启后人,以毋忘筚路蓝缕之功也。”

邓孔昭对《台湾通史》研究用力最深,著有《连横与台湾通史》、《台湾通史辨误》等书。邓先生在《台湾通史辨误》前言即说明,“《台湾通史》是台湾著名爱国史学家连横耗费十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力作。它问世六十余年来,先后翻印成十几种版本,是关心和研究台湾历史者案头必备之书,至今仍为许多治史者所乐于引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史料,连横当时未能发现,无法加以利用;…加上印刷上的原因,以致书中存在不少错误。为了有利于人们更真实地了解台湾历史,笔者利用档案、奏疏、实录等较原始的资料,对《台湾通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辨误,共有600余处。希望通过这一工作,能有益于台湾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3]

于2021年3月27日福州召开之《台湾通史》转译白话文项目专家论证会中谈到,“《台湾通史》里充分肯定闽粤的先民怎么去开发台湾、建设台湾,充分肯定郑成功。所以我觉得这部书有学术价值。在旧方志的基础上,他(连横)吸收了很多档案资料,他(连横)调查民间的一些故事,编成这样一本书,所以它的史料价值也是非常充分。把它处理得更好一点,让读者群、年轻的读者能够更喜欢读它,这可能是我们下面每位专家要做的事情 。[4]

《台湾通史》序从1985年国立编译馆独编教科书时期即收录于高中国文课本里,直到民国一O七年止。

其他

  • 《台湾通史》三大册刚出版时原本定价十二圆,大正十三年(1924年)减价为订价十圆,邮费五角。[5]后又改为定价十圆,邮费四角。[6]

参考文献

  1. 《〈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在北京出版 ,亚太日报,2013年10月23日
  2. 杨云萍,《新序》,收于《台湾通史》(修订校正版),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黎明出版公司印行,1985。
  3. 邓孔昭,《台湾通史辨误》,自立晚报,1991
  4. 连横《台湾通史》转译白话文项目启动 两岸学者加盟中国新闻网
  5. 台湾诗荟第一号,大正十三年二月出版。
  6. 台湾诗荟第四号,大正十三年五月出版。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