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泰勒曼
原文名Georg Philipp Telemann
出生1681年3月14日
 神圣罗马帝国马格德堡
逝世1767年6月25日(86岁)
 神圣罗马帝国汉堡
国籍神圣罗马帝国
知名作品管弦乐《宴席音乐》,多部受难曲,大量协奏曲,12部无伴奏小提琴幻想曲,歌剧《平皮诺内》、《苏格拉底的耐心》等
所属时期/乐派巴洛克
擅长类型歌剧,合唱,管弦乐,室内乐,其他声乐作品

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德语: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年3月14日—1767年6月25日),是当时德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力旺盛,作品数量惊人,通过作品和演奏中新的脉动,大大的影响了18世纪上半叶的音乐界。

生平

早年

1681年,泰勒曼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马格德堡。他的家庭并不是一个显赫的音乐家族,只有曾祖父曾在Halberstadt担任指挥。泰勒曼的父亲于1685年逝世,留下妻子一人管教子女。

泰勒曼在10岁的时候开始接触音乐,几乎可以说完全是靠自学(只跟着老师学过两星期的钢琴课就中断了)。很快地,他便显露出音乐才能,他12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作品(有公开上演纪录),并担任校内的音乐代课老师。但是这项才能却不被他的家人认同,他的母亲害怕他将来会以音乐家作为职业,便把他的乐器全部没收。之后更把他送到Zellerfeld的学校(位于现今德国的下萨克森州)继续学业(1694-1698),希望能藉这个机会令泰勒曼选择另一条更有前途的路。可是,世事难料,学院的院长认同了泰勒曼的才华,并鼓励他继续创作。

1701年,当泰勒曼完成了他在Gymnasium Andreanum(位于Hildesheim)的学业后,在母亲的坚持下,20岁的泰勒曼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这时他已学会了管风琴小提琴双簧管长笛直笛排箫低音提琴等乐器,大多数都是无师自通的。

法兰克福时期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找到了另一个职位,成为圣凯瑟琳教堂的音乐总监,并于1712年3月18日搬到法兰克福,当时他刚满31岁。

1714年8月28日,泰勒曼与第二任妻子Maria Catharina Textor结婚。

汉堡时期

1740年至1750年间,泰勒曼的创作力有减退的迹象,这可能是因为他正在准备撰写出版音乐理论丛书,或者迷上了当时在汉堡风行的一种异国风情花草栽种的缘故。1755年,74岁的泰勒曼又恢复成往日的量产型作曲家,不间断的创作,直到86岁逝世为止。

以作曲家而言,泰勒曼打破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藩篱,使得音乐家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教会贵族。借着定期举办公开的演奏会,将音乐推广遍及一般的平民百姓,让喜爱音乐的人有机会听到不同类型的乐曲,其中也包括在特殊场合才听得到的音乐。并且运用自己的法律专业,为刚起步的出版业制定了较健全的音乐版权法令规范。

重新评价

泰勒曼是有史以来最多产的主要作曲家之一:据估计,他的全部作品包括超过3000首,其中大部分的作品自泰勒曼去世以来一直没有演出过,至今有一半已经遗失。在18世纪后半叶,泰勒曼得到了同事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欧洲各地都受到欢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都受其影响,且泰勒曼也与两人交情匪浅,他同时还是巴赫之子卡尔·飞利浦·爱马努埃尔·巴赫的教父。

直到二战后,对泰勒曼作品的系统研究才开始。频繁的论文发表对音乐史的评估发生了转变。1952年汉斯·约阿西姆说:“几年前他还只是作品平庸的多产作曲家,作品数甚至超过了巴赫和亨德尔的总和。他应该得到荣耀,甚至能对门上的标签进行谱曲。现在因为许多作品的出版,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仅次于巴赫和亨德尔的,令人感兴趣的大师。”

作品

泰勒曼于1733年创作的《宴席音乐》(又译《餐桌音乐》),被后世认为是与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齐名的钜作。这部作品由三组套曲所组成,顾名思义是作为贵族用餐时的背景音乐,泰勒曼运用不同的乐器编制与组合,使乐曲更富变化与趣味,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