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斐多篇》(英语:Phaedo古希腊语Φαίδων罗马化:Phaidōn希腊语发音:[pʰaídɔːn];又译《裴洞篇》[1])是柏拉图的第四篇对话录[2],内容为苏格拉底饮下毒药前的对话。斐多篇当中的叙事者为斐多,一个曾受过苏格拉底帮助的年轻人并成为其弟子,在苏格拉底死亡当年亦跟随在他身旁。斐多的对话对象为弗里乌斯的伊奇,一个同是哲学家的朋友。在对话中,苏格拉底从多方面试图证明人灵魂的存在。

简介

斐多篇是由柏拉图创作的一篇由对话体写成的希腊哲学著作。来自埃利斯的哲学家斐多,该对话集便是以他命名的,在这场对话中以讲述者的身份登场。斐多和柏拉图一样,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苏格拉底在不久前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蛊惑青年为由判决死刑。柏拉图作为在场的听众中的一员,记载了苏格拉底死前在监狱里和朋友们相伴的日子。对话的主要部分是由苏格拉底主导的,完全呈现了当时进行的哲学讨论。

和苏格拉底对话的人,除了斐多以外,还有苏格拉底的两名学生。该对话的主要话题是灵魂。他们谈论了灵魂的特质,以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还有人死后可能的遭遇。苏格拉底尝试证明灵魂不死,为此他提供了一些支撑他论点的论据。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灭的,并且是人类知识、技能和记忆的载体。在他看来,灵魂居住于肉体,并主宰着它,赋予身体生命力的正是灵魂。在死亡时,灵魂会与肉体相分离,这会导致肉身的腐朽。而灵魂却能不断迁移,在此过程中,灵魂会与不同的肉体相结合。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死亡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因为死亡仅仅意味着当前躯体的毁坏,而人类的本质,即其灵魂,是永远完好无损的。为避免他的学生的反驳,苏格拉底为他的观点提出了辩护,其中他着重批判了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所谓灵魂,仅仅只是构成肉身的诸多元素协调共处的表现。当人们将灵魂理解为肉体的和谐,就意味着他们认为灵魂会随肉体的衰败而消散。

苏格拉底认为,人死亡后,灵魂的命运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最好的状态就是他实践着的哲学式的生活方式。这种观点有助于他本人保持轻松愉快,并从容面对死亡,但与此同时,其他人却深陷悲伤,痛哭流涕。

这篇对话对欧洲文化史的直接、间接影响非常巨大,并从古罗马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许多人在探讨人类死亡之后可能面对的命运时,都会引用该对话录。该对话一方面是对关于人类生存的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另外一方面也不失为一篇文笔优美的文学著作。自发行以来,便吸引了许多想要理解死亡、死亡恐惧与永生的读者。除此之外,斐多篇和申辩篇克力同篇一道为在后世的人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柏拉图刻画下的苏格拉底无疑是位模范人物,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自己的哲学思考,直至死亡。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 裴洞篇. 由王太庆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ISBN 9787100094009. 
  2. Lorenz, Hendrik. Ancient Theories of Soul.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9-04-22 [2013-12-1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