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何启爵士
Sir Kai Ho

何启爵士
出生咸丰九年 1859年3月21日
香港(英占)
逝世民国三年 1914年7月21日(1914岁-07-21)(55岁)
香港(英占)
职业医生大律师商人政治家
配偶雅丽氏黎玉卿

何启爵士,CMGJP,MRCS(Sir Kai Ho,1859年3月21日—1914年7月21日),原名何神启迪之沃生(另一写法为何启)。香港出生,籍贯广东南海,香港基督教徒、医生大律师商人政治家何福堂家族成员,是香港第一位获封为爵士华人

生平

何启的父亲是何福堂牧师,胞姐为何妙龄,姐夫为首名华人立法局非官守议员伍才伍廷芳[1]

何启在中央书院毕业,于1871年9月到英国留学,先后在鸭巴甸大学取得医科硕士学位及在林肯律师学院取得高级法律学士学位,于伦敦雅丽氏(Alice Walkden)结婚。于1882年返回香港,成为大律师

1887年与伦敦传道会及有热带医学之父之称的白文信医生共同创办香港雅丽氏利济医院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附设一所香港华人西医书院,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

1890年获得委任为定例局非官守议员。1909年出任香港大学助捐董事会主席。由于在香港社会贡献良多,于1912年,何启获得英国政府颁授爵士勋衔。

何启于1914年逝世[1],安葬于跑马地香港坟场

家庭

何启回港初期受兄姐何添及何妙龄地产投资失利牵连而陷入财困。到晚年何启因投资不善陷于债务[2],需要姻亲区德和好友曹善允等人接济。于1914年逝世后由于生活拮据,区德和曹善允等又各自出资750港元,作为殓葬何启和接济其家人的费用[3]。香港政府则提供学费资助予在学的何永干、何永元、何永利、何永安、何永康及好友韦宝珊接济其家庭。1918年何启子女一家迁居上海投靠姑丈伍廷芳

何启于伦敦期间与英国人雅丽氏(Alice Walkden)结婚,于1882年返回香港。诞下一女后于1884年因伤寒去世。后续弦娶父亲为美国人的黎玉卿为妻。何启育有十子八女,除长女外皆为黎氏所出。[3]

  • 长子何永贞:妻子区氏为区德之女,1909年曾肄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任职上海南京铁路技监,有一子何鸿铎、孙女何纪青[4]
  • 次子何永亨:已婚,1909年曾肄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任职上海南京铁路
  • 三子何永干(1892-?):191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同学为妹夫傅秉常,后任Hall and Hall Associates建筑师行合伙人,有一子Arnold Hall
  • 四子何永元(1894-?):毕业于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后任Hall and Hall Associates建筑师行合伙人
  • 五子何永利(1895-?):1914年获香港大学取录,后任职上海浦东铁路
  • 六子何永安(1900-?):1917年毕业于圣保罗书院,后任职上海南京铁路
  • 七子何永康(1903-1997):1914-1918年间肄业于圣保罗书院,1918年随家人移居上海学习
  • 八子何永感(1909-?):1914-1918年间在香港预备班学习,1918年随家人移居上海学习
  • 九子何永德(1910-?):1918年随家人移居上海学习
  • 十子何永谢(1913-?):1918年随家人移居上海学习

  • 何女(1884-?):雅丽氏之女,1884年母亲逝世后送回英国亲人抚养,早逝未婚
  • 长女何瑞金:丈夫为表哥伍朝枢,随伍廷芳到民国政府从政
  • 次女何瑞银
  • 三女何瑞铜:已婚
  • 四女何瑞铁:丈夫香港牙医Herbert To
  • 五女何瑞锡(1898-?):丈夫傅秉常为何永干同学兼香港大学首位一级荣誉毕业生,初投伍廷芳门下,后官至外交部部长,何瑞锡于1914-18年间在香港预备班学习
  • 六女何瑞华(1901-?):1914-1918年间在香港预备班学习
  • 七女何瑞美

贡献

何启与中国

何启对当时的中国国势十分关心。相关的论述有:

  • 1887年:《曾论书后》:批评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
  • 1895年:《新政论议》:受甲午战争的失败所影响,提出改革中国的建议。
  • 1898年:《康说书后》:反对康有为鼓动中国人的排外情绪,认为应以和平的态度处理国际关系。
  • 1899年:《劝学篇书后》:批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方法。

何启曾担任孙中山的老师,亦曾支持其革命事业。孙中山曾说过:“自己受惠于何启之教。”[5]

何启与香港医疗

1887年,何启为纪念在1884年去世的亡妻雅丽氏而出资于上环荷李活道兴建雅丽氏纪念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成为本港首间为贫苦华人提供西医治疗的医院,医院后来与那打素医院合并。1904年,何启又创立雅丽氏纪念产科医院(Alice Memorial Maternity Hospital),是香港第一所产科医院,也是华人地区最早的产科医院之一;1906年,由于雅丽氏医院和那打素合并后,病床仍出现不足情况,何启之胞姐何妙龄捐款兴建新医院,起名何妙龄医院(Ho Miu Ling Hospital)。后至1954年,那打素医院、雅丽氏纪念产科医院及何妙龄医院三家医院合并为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后来医院迁至今大埔现址。

何启亦是倡建广华医院的其中一人,更曾为该医院的董事局主席。广华医院最终于1911年成立。

何启与香港大学

本身是西医的何启,眼见本地的医疗培训不足,便和志同道合的好友合办香港西医书院,并亲任讲师,培训本地医疗人才。1907年,香港总督卢吉提出兴办本地大学的主张。何启表示赞成,更提出“三院制”,即主张将已有的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工程学院,以及新增香港文学院合成一所大学。1909年,香港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何启更出任捐助董事会主席,香港各界均有捐助。至1912年3月,香港大学正式揭幕。[6]

何启与“启德”

参见:启德

19世纪末期,有人在宋王台圣山采石作建筑材料,对宋王台古迹做成威胁。何启支持九龙城居民发起的保存宋王台运动,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动议,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台古迹。1899年,立法局通过《保存宋王台条例》,禁止在宋王台圣山采石。

在19世纪80年代九龙半岛平地多用作住宅区,人口因商业繁盛而急剧增加,居民住宅挤迫之状非常恶劣,何启姐夫伍才伍廷芳)提出于九龙湾填海辟建住宅区的构思[7]。清末至辛亥革命期间,大量移民由国内涌入香港,令住房供不应求[8] [9] ,1914年初何启与姻亲区德(长子何永贞岳丈)牵头组成“启德营业有限公司”,在九龙寨城对开的九龙湾北岸进行填海工程,计划建造一个名为启德滨的花园城市。但此计划在何启逝世后,因1920年代的省港大罢工海员大罢工之影响而失败,土地其后被政府以近100万港元购回,最后被发展成为启德机场[1]

启德机场在1998年7月6日完成其历史任务后,已经拆卸成为启德发展区机场跑道尾被改建成为启德邮轮码头

参见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亚洲电视新闻部资讯科. 启德謎梦. 《解密百年香港》. 香港: 明报出版社. 2008. ISBN 9789628959945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2. 文兆坚. 人物春秋. 何启生平概述和研究导论. 香港: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2012年6月 [2015-05-20]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issue=被忽略 (帮助)
  3. 3.0 3.1 Choa, Gerald Hugh 蔡永业.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Kai Ho Kai.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1 (英语). 
  4. 何启:引领孙中山走上革命路. 中国: 新浪. 2011-10-20 [2015-05-20]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 郭位. 〈“香港各界庆祝双十节暨辛亥革命101周年大会”演讲稿〉. 香港: 明报. 2012-10-07. 
  6. 单元三:时代与知识分子. 新探索中国史. 香港: 龄记出版. 2009 (中文). 
  7. 启德公司发起填筑九龙湾海滩. 香港文化. 香港: 龄记出版. [2015-05-21]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issue=被忽略 (帮助)
  8. 启德机场种种. 香港: 文汇报. 2001-07-31 [2015-05-21]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9. 老街坊启德机场:启德命名之由来. 香港: 香港记忆. 2011 [2015-05-21]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 《中国知识分子与近代民主思想》,林启彦著,中华书局,1989年,ISBN 978-962-231-624-9
  • Carroll, JM 'Ho Kai: A Chinese Reformer in Colonial Hong Kong'In The Human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a, p. 55-72. Lanham,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8
  • Choa, G. H. (2000)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Kai Ho,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962-201-873-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