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戰(1894年)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4年4月23日 (二) 09:34 由 柳麟谔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平壤市历史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平壤之戰
甲午戰爭的一部分

水野年方
地點
結果 大日本帝國陸軍勝利
參戰方
 日本帝國  大清
指揮官與領導者
File: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 野津道貫
File: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 桂太郎
清朝 葉志超
清朝 左寶貴 
兵力
20,000 13,000 – 15,000
傷亡與損失
死者102人、負傷者433人、行方不明者33人 死者約2,000人、負傷者約4,000人

平壤之戰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場戰役。1894年9月初,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20000餘人,軍防禦部隊為15000餘人。日軍至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日軍元山、朔寧兩支隊於上午八時三十分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牡丹台,之後日軍攻克平壤,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託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並且造成了駐朝鮮清軍全面潰退的局面,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

平壤之戰中,山東費城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皇帝由此,贈太子少保銜,予諡忠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