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3年9月15日 (五) 10:48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河馬
250px
博茨瓦納喬貝國家公園的一頭河馬
保護狀況
CITES 附錄二CITES[2]
生物分類法 編輯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河馬科 Hippopotamidae
屬: 河馬屬 Hippopotamus
種: 河馬 H. amphibius
學名二名法
Hippopotamus amphibius
Linnaeus, 1758[3]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偶蹄目河馬科下的一種大型植食性[注 1]半水生哺乳動物河馬屬的唯一現生種,產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棲息於熱帶草原地區的河湖池沼。河馬儘管外形似,但實際與鯨豚類的親緣關係更近。在現存的非海洋動物中,河馬的平均體型僅次於3種大象白犀印度犀,也是除鯨類以外現存最大的偶蹄目。雄性的成年平均體重約1.5噸,雌性約1.3噸。看似身軀笨重,但能以每小時30千米的速度進行衝刺。

河馬的軀幹肥圓呈桶狀,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深灰色與肉紅色相間;表皮厚而光滑;尾短小;四肢粗短,每足4趾;頭碩大;耳較小,立於頭頂;嘴和牙齒極大,尤其是下顎的一對犬齒,長度可達30厘米。

常由十餘頭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頭的大群。幾乎整個白晝都在水中度過,夜間上岸吃草。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崽,哺乳期1年;雌性和雄性的性成熟年齡分別在4-6歲和7.5歲左右;自然壽命30-40年。

河馬的主要生存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同時人類會為了牟取河馬的肉與犬齒而獵殺牠們。

名稱

河馬屬學名Hippopotamus」源自於希臘語ιπποπόταμος」(英文名稱即hippopotamus,希臘語的hippos即「馬」,potamus即「河」),英文常縮寫為「hippo」。

分類

依據顱骨外型以及分布地理位置可分為五個亞種[4]:3

演化

河馬與鯨豚類的演化關係[5]

直到1909年前,自然歷史學家透過大臼齒樣式的相似性將河馬與分類為同一群。然而諸多證據,包括血液蛋白質分子系統發生學[6]DNA[7][8]化石紀錄,都顯示河馬現存關係親緣最近的類群為鯨豚類[9]。河馬與鯨豚的共同祖先自反芻亞目分化,而在不久之後河馬與鯨豚也分別分化為兩個獨立的演化支[7][10]

漸新世時期生存於歐洲石炭獸Anthracotherium magnum),被認為是河馬的近親。

最新的理論認為河馬與鯨豚的半水生共同祖先最早於6000萬年前與其他偶蹄類動物分化[7][9]而河馬與鯨豚之間則是於5400萬年前形成兩獨立的演化支[6]

特徵

河馬的頭顱骨,可明顯觀察到用於打鬥的門牙和犬齒

河馬身長3-4米,成年雄性體重平均約1,500公斤(3,310磅),成年雌性體重約1,300公斤(2,870磅)[11][12],成年雄性常能達到2,000公斤(4,410磅),有紀錄之最大個體重2,660公斤(5,860磅)[11]與3,200公斤(7,050磅)[13]。雄性河馬終其一生都會不斷成長,而雌性河馬大多於25歲時達到最大體重[14]。河馬是現存陸地上第三大動物,僅次於犀牛,河馬雖屬草食,然而領域觀念極強且脾氣暴躁,一般認為是最具攻擊性的動物之一。

「打呵欠」的河馬

和其他半水生動物(例如水獺水豚)不一樣的是,河馬全身幾乎無毛[15]:260,皮層厚達6 cm(2英寸)[16],可以保護河馬不受掠食者或是同類傷害,然而牠們的皮下脂肪層卻很薄。河馬背部的皮膚為紫灰色或黑褐色,腹部與眼耳周遭的皮膚則為棕粉紅色[15]:260。尾部有少數的剛毛,頭大、嘴闊、耳小、尾短,前後肢都比較短,有四指、略有蹼。由於河馬的顎部關節位於較後方,因此雙顎可撐開將近150度。牠們的四根獠牙長50厘米,咬力可達2500磅,一次可吃下100磅的植物。即使是陸地上第三大的動物,其短距離奔跑速度卻能達到時速30公里。

潛入水下的河馬(聖迭戈動物園

河馬在潛水的時候,會把鼻孔和耳朵關閉起來,避免進水。

野生河馬壽命可達40–50年[15]:277,然而可能因打鬥而提早結束生命。美國印第安納州伊凡斯維爾梅斯克園動植物園一頭名為多娜(Donna)的雌性河馬[17][18]於2012年過世,享年61歲[19],為目前人工圈養環境下最長壽的河馬。

雖然河馬為半水生,但河馬並不善游泳,也無法浮在水上,但它能待在水中4至5分鐘。河馬皮膚需要水分,否則會乾裂。其皮膚可分泌河馬汗酸以防曬,但效果無法持續太久,故河馬通常在水中及水邊活動。

儘管牠們的身體很像和其他陸地上的偶蹄目,牠們最親近的親戚是鯨目,如鯨魚海豚等等。鯨魚和河馬的共同祖先石炭獸類是由其他來自六千萬年前的偶蹄目分支。最早的河馬化石,屬於來自非洲的肯亞河馬屬Kenyapotamus),大約是一千六百萬年前。

習性

為了保護小河馬不受鱷魚攻擊,河馬演化為群居動物,每群大約有40隻。壽命為40至50歲。雌性河馬在5-6歲時發情交配,妊娠期8月,哺育期長度2年,並終生維持親密關係。小河馬出生後,母河馬會將寶寶帶離河馬群約14天,好讓初生的小河馬記住母親的味道,並學習回到河馬群後,如何閃避體型龐大的成年公河馬。

一般認為河馬與大象類似,均會哀悼死去的家人,曾有觀察紀錄顯示當小河馬死去時,悲傷的母河馬仍然不願放棄,不斷圍繞小河馬身邊,直到掠食者出現才離去。

河馬是半水生的,棲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河流或湖中。白天牠們會為了保持身體濕潤而待在水中或泥沼裡;公河馬具有領域性,繁殖及生產的權利皆在公河馬掌控延伸的水域中。牠們會在傍晚的時候離開水域,徹夜尋找食物,每晚可吃下約40公斤的草跟葉子。然而,雖然河馬在水中互相倚靠休息時會在水中的領域內,但吃草是屬單獨的活動,河馬在陸地上是沒有領域性的。

河馬為草食性。然而,雖然少見,但河馬也有食肉的情況。河馬有食用動物屍體的紀錄,在1995年7月更曾有獵殺飛羚並食用的紀錄(但河馬的胃不適合吃肉,吃肉可能是由異常行為和營養壓力引起)。

河馬肥胖的身軀沒有一根毛,也沒有汗腺,卻會分泌出一種紅色的黏性液體,保護皮膚免受脫水龜裂。

河馬雖平常大群聚同一空間,但除了在母親和兒女之間外,牠們似乎並不構成社會紐帶,所以牠們也不是社會動物。牠們擠在一起的原因尚不清楚。通常一頭公河馬主宰一小段平均長度為250米的河流,其中包含10隻雌性。最大的沼澤可以包含超過100個河馬。年輕的單身公河馬可以在當家的公河馬的地盤活動,只要牠們順從當家的公河馬。當家的公河馬在自己河道內有交配權。

在沼澤內,河馬傾向於按性別分隔。當河馬從水中冒出來吃草時,他們會單獨活動。河馬通過排便標記他們的領土。當潑灑糞便時,河馬會旋轉尾巴將糞便分佈在更大的區域。「打哈欠」露出犬齒也是一種威脅展示。

危險性

雖然河馬為植食性且外型看來十分溫和,然而事實上其性格與外型完全相反。河馬性格暴躁且攻擊性極強,其跑步時速可達四十公里,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更是非洲每年殺死人最多的哺乳動物。鱷魚由於棲息地相近,時常遭到河馬攻擊並殺害。河馬對人類也極具攻擊性,人類在岸邊及船上無挑釁卻遭攻擊的紀錄很普遍。雖不是為了獵食,但河馬認為受到威脅就極易主動攻擊,故接近河馬時必須保持絕對的小心。

由於其巨大體型及攻擊性,除了人類之外,河馬幾乎沒有天敵。獅子或鱷魚偶爾也會捕獵處於年幼或傷病的河馬,但甚少能成功,故嚴格來說算不上是河馬的天敵。

由於牠們經常吃掉農作物,因此在這些場合人類也可能與他們發生衝突,並有可能導致雙方死亡。

分布

伊緬間冰期至大約3萬年前,河馬廣泛分布於北非歐洲[20]。考古證據顯示黎凡特的河馬存活至約3000年前[21][22]古典時代有許多河馬生活於埃及尼羅河流域,但如今已絕種。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曾寫到,在他的年代,埃及最適合捕捉河馬的地點是塞易斯地區[23]。在公元639年穆斯林的征服中,河馬仍然可以在杜姆亞特地區看到。納塔爾省的最後一隻河馬於19世紀晚期被殺害[24]。現今河馬的生存地區包括北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坦尚尼亞肯亞的河流與湖沼之中。最北可達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蘇丹共和國,最西可達岡比亞,最南則可達南非共和國。在馬耳他的洞中還能找到18萬年前的河馬化石。在馬達加斯加人類來到前有倭河馬

隨著人類在非洲的擴張河馬數量正不斷減少,在2006年5月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分為易危物種,世界僅存約12.5萬-15萬頭,自1996年來總族群的數量已下降7-20 %。人類因擴張,食肉,皮革,及河馬牙而獵殺河馬。在普遍禁止販賣象牙後,河馬因牙遭人類獵殺的數量急遽上升。贊比亞(4萬頭)及坦尚尼亞(2萬-3萬頭)擁有最多的河馬[25]。近代河馬最大的一次減少發生在剛果[26],從1970年的29,000頭減少到目前僅存約800頭[27],主因為第二次剛果戰爭[27],飢餓的貧民及士兵為其肉或牙而大量捕殺河馬。

河馬也出現在南美,哥倫比亞毒梟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曾把一些河馬養在私人動物園,後逃至野外。

死於河馬嘴下的名人

古埃及國王美尼斯

注釋

  1. 一說為雜食性,因河馬有時也吃腐肉。

參考文獻

  1. Lewison, R. & Pluháček, J. Hippopotamus amphibius (Hippopotam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20-11-25]. 
  2. CITES Appendices (PDF). CITES. [2020-11-25]. 
  3. ITIS on Hippopotamus amphibius.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7-07-29]. 
  4. Eltringham, S.K. The Hippos. Poyser Natural History Series. Academic Press. 1999. ISBN 0-85661-131-X. 
  5. Tsagkogeorga, Georgia; McGowen, Michael R.; Davies, Kalina T. J.; Jarman, Simon; Polanowski, Andrea; Bertelsen, Mads F.; Rossiter, Stephen J. A phylogenomic analysis of the role and timing of molecular adaptation in the aquatic transition of cetartiodactyl mammal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5, 2 (9): 150156. ISSN 2054-5703. doi:10.1098/rsos.150156. 
  6. 6.0 6.1 Ursing, B.M.; Arnason U. Analyses of mitochondrial genomes strongly support a hippopotamus-whale clade. 皇家學會報告. 1998, 265 (1412): 2251–5. PMC 1689531可免費查閱. PMID 9881471. doi:10.1098/rspb.1998.0567. 
  7. 7.0 7.1 7.2 Gatesy, J. More DNA support for a Cetacea/Hippopotamidae clade: the blood-clotting protein gene gamma-fibrinogen (PD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997-05-01, 14 (5): 537–543 [2018-11-15]. PMID 9159931. doi:10.1093/oxfordjournals.molbev.a025790. 
  8. Geisler, J. H.; Theodor, J. M. Hippopotamus and whale phylogeny. Nature. 2009, 458 (7236): E1–4; discussion E5. PMID 19295550. doi:10.1038/nature07776. 
  9. 9.0 9.1 Sanders, Robert. Scientists find missing link between the dolphin, whale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 the hippo. Science News Daily. 2005-01-25 [2011-01-08]. 
  10. Boisserie, Jean-Renaud; Lihoreau, Fabrice; Brunet, Michel. The position of Hippopotamidae within Cetartiodactyl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5, 102 (5): 1537–1541. PMC 547867可免費查閱. PMID 15677331. doi:10.1073/pnas.0409518102. 
  11. 11.0 11.1 Owen-Smith, R. Norman. Megaherbivores: The Influence of Very Large Body Size on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 Pienaar, U. de V.; Van Wyk, P.; Fairall, N. An experimental cropping scheme of Hippopotami in the Letaba river of the Kruger National Park. Koedoe. 1966, 9 (1) [2018-11-01]. doi:10.4102/koedoe.v9i1.778. 
  13. Stewart Keith Eltringham. The Hippos: Natural History and Conservation. T & A D Poyser Natural History. 1999. 
  14. Marshall, P.J.; Sayer, J.A. Population ecology and response to cropping of a hippopotamus population in eastern Zambia. 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76, 13 (2): 391–403. JSTOR 2401788. doi:10.2307/2401788. 
  15. 15.0 15.1 15.2 Kingdon, J. East African Mammals: An Atlas of Evolution in Africa, Volume 3, Part B: Large Mammal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56–77. ISBN 0-226-43722-1. 
  16. Estes, R. The Behavior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including hoofed mammals, carnivores, prim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222–26. ISBN 0-520-08085-8. 
  17. Oldest Hippo Turns 55!. Mesker Park Zoo. 2006-06-12 [2007-06-21]. 
  18. Celebrate with Donna. Evansville Courier & Press. 2007-07-12 [2007-07-15]. 
  19. Fears, Danika. Goodbye, Donna: World's oldest hippo in captivity dies at 61. Today.com. 2012-08-03 [2013-09-12]. 
  20. van Kolfschoten, Th. The Eemian mammal fauna of central Europe (PDF). Netherlands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00, 79 (2/3): 269–281. 
  21. Horwitz, Liora Kolska; Eitan Tchernov.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Hippopotamus Bone Remains in Archaeological Contexts in the Levant.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990, 280: 67–76. doi:10.2307/1357310. 
  22. Haas, Georg. On the Occurrence of Hippopotamus in the Iron Age of the Coastal Area of Israe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953, 132: 30–34. doi:10.2307/1355798. 
  23. Pliny the Elder. Chapter 15, Book VIII. 博物志 (老普林尼). ISBN 3-519-01652-4. Latin original or English translation (拉丁語及英語). 
  24. The Hippopotamus Going - Extinction of the huge species at hand.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898-10-07 [2017-07-14]. 
  25. Lewison, R.; Pluháček, J. Hippopotamus amphibi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17, 2017: e.T10103A18567364 [2018-06-02]. doi:10.2305/IUCN.UK.2017-2.RLTS.T10103A18567364.en. [永久失效連結]
  26. Hippo Haven. 史密森尼 (雜誌). 2006-01-01 [2007-01-23]. 
  27. 27.0 27.1 DR Congo's hippos face extinction.. BBC. 2005-09-13 [200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