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15日 (五) 10:41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河套

河套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大致呈「」形。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

河套又分為兩個地理區域,東套西套。古稱河曲之地

河套的寧夏部分稱為西套,平原整體呈「反L」形,黃河大致為由南向北的流向。以黃河峽谷青銅峽為界分為銀川平原衛寧平原,為阿拉善高原-賀蘭山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黃河沖積平原。黃河水流較快,以寧夏香山黑山峽和牛首山青銅峽為渠口,自秦朝以來開鑿有人工灌溉河渠25條。

河套的內蒙古部分的東套。平原整體呈「C」形,黃河大致為由西向東的流向。東套可分為後套前套後套磴口(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為陰山山脈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之間的平原,黃河水流極緩,散射出多條天然河流;前套為包頭、呼和浩特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為大青山和毛烏素沙漠-黃土高原的平原,黃河轉彎為由北向南的流向。

舊石器時期就有人定居,稱為河套文化。在戰國時,漢族匈奴進入此地,此後河套成為漢族傳統聚居地之一,至13世紀後開始有蒙古族、回族聚居。

地理

河套,古稱「河南地」「河曲豐曠之野」,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裡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再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狀,故稱「河套」。

西套

西套指河套的寧夏部分,又名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又分為青銅峽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黑山峽青銅峽的衛寧平原。

寧夏平原東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面積1.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六大平原。黃河流程397公里,水面寬闊,水流平緩,在賀蘭山走勢的引導下,形成土質肥沃的沖積平原

秦始皇三十三年,秦蒙恬攻匈奴之戰後從匈奴手中奪取寧夏平原蒙恬在寧夏平原中北部設立渾懷障,置渾懷都尉,開始屯田戍邊[1]。漢武帝時期,遷關東之民70萬戶安置於寧夏平原東套。西漢設置田官,開挖河渠用以灌溉[2]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薄骨律鎮守將刁雍在「舊渠口」下游開新口,利用河中沙洲築壩,分黃河水入河西渠道,史稱艾山渠。新開渠道向北40里合舊渠,沿舊渠80里至灌區,共灌田4萬餘頃[3]。開渠後3年即可向今內蒙古五原一帶運送軍糧60萬斛。

自6世紀開始,寧夏平原便被稱為「塞上江南[4]。唐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寧夏平原在唐朝得到大規模開發,修繕並開鑿了薄骨律渠、漢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祿渠、尚書渠、七級渠、特進渠等。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曾請開御史渠,灌田2000頃。元和十五年(820年)重開淤塞已久的光祿渠,灌田1000餘頃。後4年開特進渠,灌田600頃。此外,回樂縣南有薄骨律渠,灌田1000餘頃[5]

代起,開鑿各幹渠25條,寧夏平原灌區總幹渠和幹渠25條、總長2290公里,支渠5300多條、總長12000公里,總灌溉面積達到828萬畝。

東套

河套的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東套平原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歷史

舊石器時代

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河套地區就有人類生活,1922年德日進薩拉烏蘇發現一枚兒童上門齒[6]。,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等人在水洞溝展開了為期12天的發掘,在寧夏水洞溝遺址發現大型舊石器時期遺存,共發現5個舊石器地點,通過發掘獲得大量石器和少量動物化石,這些材料連同薩拉烏蘇遺址發現的材料.首次證明中國有舊石器時代遺址存在。德日進等人經過研究,把這些古人類稱為「河套人」,命名為河套文化

新、舊石器過渡時代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發現12700~10200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的過渡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同層還揭示出一系列用遺蹟,遺蹟範圍內分布著密集的炭屑、灰燼和燒骨、燒石,有的遺蹟顯示出火塘的複雜結構,表明當時西套銀川平原的人類對火和熱能具備了嫻熟的控制、利用能力[7]

新石器時代

在新石器時代,河套地區的居民,主要屬於仰韶文化部族[8]

夏、商

在商朝時有鬼方在此活動。

戰國、秦

戰國時代,西戎林胡樓煩白羊國等居住在河套地區。戰國前期,趙國趙武靈王攻滅樓煩,趙國把河套地區併入版圖,趙國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後林胡被趙國李牧所滅,樓煩與白羊國被趙國統治。後來匈奴乘秦趙兩國相爭時占領河套地區,秦朝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在前215年至前214年攻擊匈奴,取得河套,遷徙三萬戶到那裡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在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沿岸建富平縣等四十四縣、渾懷障(渾懷都尉轄)。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匈奴乘秦亂又侵領河套,樓煩與白羊國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9],成為匈奴屬國[10],東套由匈奴右賢王管理。

兩漢

銀川火車站以河套形象設計

西漢時,前127年,漢武帝衛青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此外,移居此地的匈奴人,成為半獨立屬國,附屬於漢朝,成為漢朝的傭兵。

西漢時期將北地郡郡治移至西套地區今寧夏吳忠西,漢朝大量將漢人移民至此地,居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西漢設置靈州。西套寧夏平原在西漢時期一直屬於中原王朝。

東漢初,東套的漢人被內遷至常山關河北倒馬關)以東。漢光武帝在位時代,歸附漢朝匈奴人被遷往在河套。之後北方八郡與其居民因羌患兩次內遷,河套逐漸被羌族與南匈奴占據。魏晉拓跋氏在河套建代國五胡亂華時代,河套地區是華北和塞外多個胡人民族政權爭奪的重地,至439年,北魏統一華北。

北魏、北周

北魏、北周,繼續推行移民興屯[11],再次得到有效開發,寧夏始稱「塞北江南」[12]北朝隋唐時的很長時間內這裡一度被重新農墾,比如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

隋末時移民被內遷至寧州甘肅慶陽),突厥佔領東套,直到618年依附突厥的張長遜以武都、宕渠、五原等郡歸附唐朝,才重新被中原王朝占領。

隋朝西套(寧夏平原)屬於靈州道管轄,設置有靈州鎮城大都督。

唐朝統一戰爭後,梁師都政權被滅,陝西、寧夏的部分河套被唐併入。唐太宗年間,河套全境併入唐王朝,屬朔方節度使管轄。中唐晚唐朔方節度使管轄,下屬有豐安軍定遠軍三受降城,統稱「河外五城」,另轄有天德軍振武軍等。西套平原靈州朔方節度使的朔方軍,有「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之處」之稱,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力量。840年,回鶻亡國後先後要求割讓其地,遭唐所拒。後梁末帝振武節度使李嗣本天德節度使宋瑤先後被俘,古豐、勝州為遼國佔有。

西夏

五代党項崛起,建立西夏,從北宋境內奪取了寧夏的西套銀川平原,定都西套平原腹地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占有河套的大部分區域,在陰山設有黑山威福軍司(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占據河套近2百年,在賀蘭山附近開鑿昊王渠。遼國滅亡後,東套平原為西夏金國分別佔有。

蒙古滅西夏之戰中,西套的水利設施遭到重創,寧夏平原人口銳減,

元朝時,蒙古人開始移民東套。

元至元元年(1264年),科學家郭守敬唆脫顏前往西夏地區視察河渠水道,負責修復寧夏平原附近因長期戰亂而破壞淤塞的渠道。他提出建滾水壩以減弱水勢,在渠道引水處築堰以提高水位,建渠首進水閘以保證渠道有充足水量,建退水閘以調節流量等技術方案,為水利工程之創新。郭守敬在水利建設中普遍採用了新的工程技術,修築了渠、堰、陂、塘,修建了水壩和水閘(斗門)。共修復疏浚興、靈、應理、鳴沙等四州主幹渠12條、支渠68條,使寧夏平原9萬餘頃土地恢復了灌溉。這次修復的沿河渠道壩閘,設計精細,質量堅固,直到明朝中期還在繼續使用[13]

明朝中葉,前套被韃靼瓦剌兀良哈等各族占領,有明一代未有恢復。

明朝在西套平原設立寧夏鎮中衛等衛所,和寧夏府等機構,寧夏鎮為九邊重鎮之一。後套寧夏平原一直屬於明朝陝西行都司,由藩王慶王駐守。

明洪武九年,大批遷移江南等地民眾於寧夏,開展軍民屯墾,恢復元末戰亂毀壞渠道。以巡撫都御史王珣、僉事汪文輝、河東兵備張九德等為代表的寧夏地方官吏先後疏浚11條「古之舊渠」,開鑿新渠6條,擴大了後套寧夏平原的灌溉面積。

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工部侍郎羅汝敬向中央上書在寧夏特設河渠提舉司,隸屬於陝西布政司。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寧夏巡撫王珣「請出京帑銀三萬兩,並借支靈州鹽司課之直給其費」,新開鑿靖虜渠、金積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衛撫軍毛鵬率領文武職官帶本衛丁夫三千人,開美利渠,灌田9.5萬餘畝。經過此番修繕護理,寧夏「稻粱蘩藻,嘉於南國」,「天下屯田積穀,寧夏最多」。

清初後套寧夏平原寧夏府水利同知王全臣兵部侍郎通智寧夏府知府紐廷彩銀川平原維修的舊渠有6條,衛寧平原維修的舊渠有11條。銀川平原新修3條渠道,衛寧平原新修5條渠道。嘉慶年間,寧夏平原人口達到140萬。

元朝時,蒙古人開始移民東套。明朝中葉,東套(內蒙古部分)被韃靼瓦剌兀良哈等各族占領。

清朝末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開始遷到河套,經王同春的開發,東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重要的農業區。

清朝將後套歸為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清朝末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開始遷到河套,經王同春的開發,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民國抗日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

中華民國至今

民國時期,西套由馮玉祥、馬家軍統治,形成西北割據勢力,寧夏平原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民國抗日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東套,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裡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經濟

俗語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黃河富寧夏」、「天下黃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後套」。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系統發達,適合種植小麥水稻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農業區。今天,河套地區被稱為「塞外米糧川」。河套地區的畜牧業水產業也很發達。

河套還蘊藏著石墨石棉稀土等多種礦產資源。

相關

參見

  1. 《漢書·地理志》: 「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
  2. 《漢書·匈奴列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
  3. 《魏書·刁雍傳》:在富平西南30里有艾山,舊渠自山南引水。艾山渠。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實」
  4. 《太平御覽》:「:周宣政二年(應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
  5. 《元和郡縣圖志》:「(賀蘭)山之東,(黃)河之西,有平田數千頃,可引水灌溉。如盡收地利,足以贍給軍儲。」
  6. 王, 幼平. 旧石器时代考古.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 9. ISBN 7501012180. OCLC 47156243. 
  7. 高星. 鸽子山,史前遗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2020-06-14]. 
  8. 内蒙古清水河庄窝坪遗址出土大量仰韶文化文物. News.sohu.com. [2017-05-24]. 
  9. 《史記》〈匈奴列傳〉:「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擊,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
  10.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史記索隱》:「張晏云:『白羊,國名。』二者並在河南。河南者,案在朔方之河南,舊並匈奴地也,今亦謂之新秦中。」
  11. 《太平御覽》:「周宣政二年(應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
  12. 《太平御覽》:「周宣政二年(應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
  13. 郭公疏浚(元朝水利). 寧夏水利博物館. [2020-06-19].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