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海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12日 (二) 23:05 由 BXHS-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安德烈·海姆
Андрей Гейм
Sir Andre Geim
出生 (1958-10-21) 1958年10月21日65歲)
 蘇聯索契
居住地 英國曼徹斯特
國籍 荷蘭/ 英國
母校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
知名於石墨烯的成就[1]
磁懸浮青蛙[2]
開發了壁虎膠帶[3]
配偶Irina V. Grigorieva[4][5]
獎項搞笑諾貝爾獎(2000年)
莫特獎(2007年)
EuroPhysics Prize(2008年)
Körber Prize(2009年)
John J. Carty Award(2010年)
休斯獎章(2010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
機構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
博士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Sir Konstantin Novoselov)
石墨烯的由碳原子形成的原子尺寸蜂巢晶格結構
彼得·戴蒙德戴爾·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安德烈·海姆、鈴木章根岸英一以及理查德·赫克,2010年諾貝爾獎得主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召開記者會

安德烈·海姆FRS(俄語:Андр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ейм,英語:Sir Andre Konstantin Geim,1958年10月21日),俄羅斯荷蘭籍與英國籍的物理學家,因為「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與其學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一同獲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6],並於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章。他是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曼徹斯特大學Langworthy研究教授、皇家學會2010周年研究教授。

生平

1958年出生於俄羅斯索契。1987年從蘇聯科學院固態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1. K. S. Novoselov, A. K. Geim, S. V. Morozov, D. Jiang, Y. Zhang, S. V. Dubonos, I. V. Grigorieva, A. A. Firsov. 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Science (New York, N.Y.). 2004-10-22, 306 (5696): 666–669 [2019-02-12]. ISSN 1095-9203. PMID 15499015. doi:10.1126/science.1102896. 
  2. M. V. Berry, A. K. Geim. Of flying frogs and levitr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1997, 18 (4): 307 [2018-04-02]. ISSN 0143-0807. doi:10.1088/0143-0807/18/4/012 (英語). 
  3. A. K. Geim, S. V. Dubonos, I. V. Grigorieva, K. S. Novoselov, A. A. Zhukov, S. Yu. Shapoval. Microfabricated adhesive mimicking gecko foot-hair. Nature Materials. 2003/07, 2 (7): 461–463 [2018-04-02]. ISSN 1476-4660. doi:10.1038/nmat917 (英語). 
  4. BBC iPlayer - Beautiful Minds: Series 2: Professor Andre Geim. [19 April 2012]. 
  5. Dr Irina V. Grigorieva, research profile - personal details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12-12-01]. 
  6. Andre Geim - Biographical. Nobelprize.org. 2010-10-05 [2010-10-05]. 

1. "2010 Nobel Minds". nobelprize.org. Passage begins at about 19:00. Retrieved 10 July 2011.

2. Bannerman, Lucy. "Liu Xiaobo wrong man for Nobel Peace Prize, say laureates". The Australian. 13 December 2010. Retrieved 10 July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