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拉半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于2022年8月16日 (二) 10:23提交的版本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 內 → 内 (2), 國 → 国 (27), 會 → 会 (3), 經濟 → 经济, 軍 → 军 (6), 黨 → 党, 間 → 间 (3), 隊 → 队 (2), 語 → 语 (4), 灣 → 湾 (3), 縣 → 县 (3), 權 → 权 (3), 主義 → 主义, 無 → 无 (2), 關 → 关, 歐 → 欧, 將 → 将, 領 → 领 (12), 舊 → 旧, 協 → 协, 馬 → 马 (2), 蘇 → 苏, 來 → 来 (2), 義 → 义 (21), 對 → 对 (3), 動 → 动 (2), 爾 → 尔 (4), 發 → 发 (2), 體 → 体 (2), 羅 → 罗 (7), 線 → 线 (2), 稱 → 称 (3), 區 → 区 (15), 為 → 为 (11), 於 → 于 (13), 亞 → 亚 (26), 據 → 据, 屬 → 属 (5), 議 → 议 (2), 該 → 该 (2), 濱 → 滨, 轄 → 辖, 維 → 维 (8), 運 → 运 (2), 達 → 达, 實 → 实, 際 → 际, 蘭 → 兰…)

伊斯特拉半岛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Istra;意大利语威尼托语:Istria)是欧洲亚德里亚海东北岸的一个三角形半岛。西临威尼斯湾

地理

西北临特里亚斯特湾(的里雅斯特湾);东临克瓦内尔湾,有着达尔马提亚式海岸岛屿星罗棋布的特征。北部以契恰里亚山脉与大陆相连。该半岛代表的都市是位于半岛根部,属于斯洛维尼亚的科佩尔

历史

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伊斯特拉半岛被古罗马给征服,先后经过拜占庭帝国伦巴底王国威尼斯共和国统治。于1815年亚得里亚海沿岸原属于威尼斯领土的部分,完全被奥匈帝国给并吞,因此整个半岛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土。

在这之间,伊斯特拉半岛有意大利人斯洛维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混居期间;但是,在后述的意大利民族主义高涨之前,包括北部意大利都是属于奥匈帝国的领土,因此民族之间难有对立的情况。

1861年发生的意大利统一运动结束,意大利王国成立。之后意大利试著夺回伊斯特拉半岛等原属于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土,该运动被称为“尚未收复的意大利”。

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属于三国同盟的意大利,希望借由和奥匈帝国宣战而夺回“尚未收复的意大利”,因此在1915年加入协约国。在一次大战时,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主要战线在于伊斯特拉半岛西侧,位于今天意大利和斯洛维尼亚国界的伊松佐河(索洽河)所包围的地区。1918年大战结束,根据拉巴洛条约,伊斯特拉半岛全部回归意大利王国统治,直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二次大战意大利无条件投降之后,德国实际上支配了伊斯特拉半岛。在德国投降之前,盟军从意大利北侧、狄托率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攻入第里雅斯特

近代的领土纷争

二次大战后,根据意大利和约,第里雅斯特北部为以英军为主体的盟军占领,南部的区域则被南斯拉夫军队占领。这造成了日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对于第里雅斯特所有权的纷争。当时因为南斯拉夫完全被视为苏联的同路人,因此两国无法把第里雅斯特“让”给南斯拉夫。对于南斯拉夫来讲,这也是让斯洛文尼亚能在亚得里亚海取得一个出海口的重要问题,因此不会让步。

这个问题之后交由联合国裁决,于1947年包含现在意大利和斯洛维尼亚领土的地区,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管理,成立非武装的中立地区。之后英国所占领的第里雅斯特中心地区被称为“A区”、南斯拉夫所占领的区域被称为“B区”。之后因为冷战激化的关系,A、B两地人为切断了经济交流和人民的往来。1952年,安全理事会结束代管,英美两国将“A区”的治理权交由意大利。之后两国领土的问题在1954年的伦敦条约中获得解决,确认了现在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边界。最后1975年,在奥西莫条约中,意大利正式放弃了“B区”的治理权。

至于斯洛维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国界,则是在1946年南斯拉夫制定辖下各共和国和自治州的边界时确定的。这条边界线在1991年斯洛维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国从南斯拉夫独立时,依旧沿用下去。

行政区域划分

意大利

斯洛维尼亚 斯洛维尼亚的地方自治体最高单位为“市”。

克罗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