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普立茲獎
普立茲公共服務獎金牌的正面及反面
(丹尼爾賈斯特法蘭奇1917年設計)
授予對象獎勵新聞報導、文學成就及音樂創作的傑出貢獻者
國家或地區 美國
主辦單位哥倫比亞大學
首次頒發1917年
官方網站http://www.pulitzer.org/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是美國獎勵報紙雜誌數位新聞報導和文學音樂創作有傑出表現所設的獎項,被譽為新聞界的「奧斯卡金像獎」。於1917年,根據報業巨頭、匈牙利美國人約瑟夫·普立茲的遺願設立,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統籌。每年頒發21個類別,20個類別的每位得獎者可獲得一份證書和15,000美元的獎金;公共服務獎的獲獎者則領取一枚金牌。

一百多年來,已經發展為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評選制度

普立茲獎在每年的春季,由哥倫比亞大學[1]的普立茲獎評選委員會的十四名會員評定,5月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正式頒發。

評獎項目

普立茲獎由最初的「為公眾服務優異獎」一項新聞獎發展至現在的十四項新聞界獎和七項創作界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須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的;創作界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是歷史獎:只要是關於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

新聞界獎

  1. 普立茲公共服務獎
  2. 普立茲普通新聞報導獎
  3. 普立茲國內報導獎
  4. 普立茲國際報導獎
  5. 普立茲調查性報導獎
  6. 普立茲釋義性新聞獎
  7. 普立茲專業性新聞獎
  8. 普立茲社論寫作獎
  9. 普立茲漫畫創作獎(1922年開始)
  10. 普立茲現場新聞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11. 普立茲特寫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12. 普立茲評論獎
  13. 普立茲批評獎
  14. 普立茲特稿寫作獎

創作界獎

  1. 普立茲小說獎(1917年開始)
  2. 普立茲戲劇獎
  3. 普立茲歷史獎
  4. 普立茲傳記文學獎
  5. 普立茲詩歌獎(1922年開始)
  6. 普立茲非小說獎(1962年開始)
  7. 普立茲音樂獎(1943年開始)

醜聞

1981年,《華盛頓郵報》的年輕記者珍妮特·庫克(Janet Cooke)以一篇特稿《未來的世界》(Jimmy's World,1980年9月28日發表)獲得普立茲獎。其中講述一個8歲的黑人孩子吉米因母親男友吸毒而致使吉米吸毒的故事。但後來調查結果顯示,這是一篇杜撰新聞,隨後庫克的獎勵被取消,《華盛頓郵報》向公眾道歉並開除庫克。

參考資料

  1. History of the Pulitzer Prizes. The Pulitzer Prizes. [2012-07-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