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獲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孟獲
蜀漢御史中丞
後人所繪製的孟獲
國家中國
時代三國
主君雍闓劉禪
出生
益州建寧郡
逝世
蜀漢

孟獲,中國漢末三國時期益州郡(今雲南省東北部)人。出身大族,在當地夷人、漢人中都有相當高的威望。蜀漢先主劉備去世後,雍闓在益州郡叛亂,孟獲參與其中,並在雍闓死後成為益州叛軍首領,與諸葛亮多次交戰後降服,後官至御史中丞

與孟獲有關的故事和傳說在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在中國漢族民間流行的三國題材作品,如《三國演義》中,孟獲通常被塑造為不開化的「南蠻王」的形象,多作為諸葛亮「七擒七縱」故事的配角出現。在西南地區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族群的傳說中,孟獲的形象更為多面,是有神力的英雄,勇斗巨蟒的守護神,發明衣服的文化英雄。

生平

孟獲生於東漢末年益州郡(後改名建寧郡[1]。當時南中(益州南部[a],約今四川西南部,貴州中、西部,雲南緬甸北部)主要的社會政治力量為「大姓」,即以某個姓氏為中心的社會組織,憑藉私人軍隊把持郡縣權力[2][3]。孟獲所屬的建寧孟氏即為當地大姓[4]。孟獲本人在當地夷人、漢人中都相當有威望,至於其個人族屬是夷還是漢則存在頗多爭議。[5][6][7][8][9][10][11]

劉備入川及至建立蜀漢後,南中仍由地方勢力把持。劉備去世後,高定越嶲郡(約今四川西南部)、雍闓在益州郡、朱褒牂柯郡(約今貴州中、西部)紛紛叛亂。益州郡的夷人不願追隨雍闓,雍闓便讓孟獲進行交涉。孟獲謊稱蜀漢要求繳納嚴苛到不可能完成的歲賦,乃煽動夷人參與叛亂。[12]

建興三年(225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率三路大軍南征,本人攻西路越嶲,馬忠攻東路牂柯,李恢攻中路益州。雍闓馳援高定,於內訌中被殺,孟獲取而代之,率餘部退歸益州。東西兩路首先平定,只有中路李恢被困。五月,諸葛亮渡過瀘水(今金沙江),親征益州,俘獲孟獲。孟獲不服,諸葛亮便將其赦還,再戰、再捉、再赦,這樣七次[b],孟獲乃心服。諸葛亮平定南中後,起用當地人才擔任蜀漢官僚,孟獲後來官至御史中丞[c][1][6][18]

民間形象

在中國漢族民間流行的三國題材小說、戲曲曲藝電視劇中,孟獲通常作為諸葛亮南征故事的配角出現,並被塑造為不開化的「南蠻王」的形象。一些作品中還虛構了孟獲的親屬,如小說《三國演義》中孟獲的妻子名叫祝融夫人[19],京劇《化外奇緣》中孟獲的女兒名叫花鬘,後與關索成婚。民間故事還將孟獲與立夏稱人的習俗聯繫起來,說孟獲忠守諸葛亮之託,在蜀漢滅亡後發兵去解救劉禪,但劉禪自稱樂不思蜀,因此孟獲每年立夏派人去稱劉禪的體重,確認其未遭虐待。[20][21][22][23]

在西南地區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族群中,廣泛流傳著孟獲的傳說,其形象更為多面[24][25][26]。如楚雄市彝族傳說稱,孟獲帶領彝人築造了昆明城,並擁有死而復生的神力,只因酒醉後把復活的秘密告訴了小老婆,遭告密才被殺死,昆明城也被占走。漾濞縣部分白族和彝族村落奉孟獲為本主[d],傳說巨蟒危害百姓,孟獲沖入巨蟒腹中,與之同歸於盡。大理白族傳說中,孟獲是發明了衣服的文化英雄宣威市彝族傳說中,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也五擒諸葛亮,兩人惺惺相惜。興義縣布依族傳說,孟獲在被兩擒兩放後跟諸葛亮成為好友,但後來新來的邊將欺壓百姓,設埋伏害死孟獲,諸葛亮得知後判邊將死罪,百姓則在每年六月廿四食用花米飯紀念孟獲。[27]

注釋

  1. 東漢時劃為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永昌郡犍為屬國。三國蜀漢時劃為越嶲郡、建寧郡、牂柯郡、雲南郡興古郡、永昌郡、朱提郡
  2. 許多學者認為,諸葛亮與孟獲交戰中曾有過俘獲、赦還、再戰之事,或曾往返連續作戰,但「七擒七縱」有誇大之嫌。[13][14][15]
  3. 御史中丞在東漢地位頗高,為「三獨坐」(朝會時三個有資格獨坐一席的官職)之一。但在蜀漢官制中,御史中丞的職權有所減縮。[16][17]
  4. 白族地區各個村落通常會奉祀保護本村的守護神,稱為本主。

參考資料

  1. 1.0 1.1 常璩. 华阳国志校注. 劉琳 (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1984: 351-357. CSBN 11329·2. 
  2. 尹建東; 王世麗; 馬勇. 汉唐时期西南地区的豪族大姓与地方社会.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13: 105-134. ISBN 978-7-5482-1558-5. 
  3. 譚其驤 (主編).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 秦·西汉·东汉时期.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 55-56. ISBN 7-5031-1841-5. 
  4. 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硏究. 民族出版社. 2002: 126. ISBN 978-7-105-05009-3 (中文). 
  5. 譚其驤 (主編).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 三国·西晋时期.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 24-25. ISBN 7-5031-1842-3. 
  6. 6.0 6.1 習鑿齒. 汉晋春秋通释. 湯球, 黃奭 (輯佚); 柯美成 (校釋).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59. ISBN 978-7-01-014922-6. 
  7. 方國瑜. 试论汉晋时期的“南中大姓”. 滇史论丛 第1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28-57. CSBN 11074·476. 
  8. 邵獻書. 试论孟获的身份和族属.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7, (6): 1-5+11. 
  9. 楊正權. 三国时期孟获族属新论. 思想戰線. 1997, (2): 67-71. 
  10. 潘民中. 孟获族属考. 許昌學院學報. 2013, (6): 22-23. 
  11. 范建華; 魯剛; 李安民; 等. 爨文化史.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1: 64-65. ISBN 7-81068-351-9. 
  12. 羅開玉. 三国南中与诸葛亮.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213-220. ISBN 978-7-5364-7830-5. 
  13. 呂思勉. 论学集林.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728-731. CSBN 7150·3668. 
  14. 繆鉞. 《三国志选注》前言. 缪钺全集:第4卷 《三国志》与陈寿研究.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67-283. ISBN 7-5434-5422-X. 
  15. 方國瑜. 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考说. 滇史论丛 第1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75-84. CSBN 11074·476. 
  16. 鄭天挺, 譚其驤(主編). 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74. ISBN 978-7-5326-2765-3. 
  17. 羅開玉. 蜀汉职官制度研究. 四川文物. 2004, (5): 6-17. 
  18. 馬曜. 诸葛亮南征路线考. 马曜文集:第2卷.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40-153. ISBN 978-7-222-05447-9. 
  19.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6: 74 (中文). 
  20.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 鍾兆華 (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 475-477. ISBN 7-80523-212-1. 
  21. 劉海燕. 《三国志演义》“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本批评. 明清小說研究. 2015, (1): 155-173. 
  22. 陳翔華.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386. ISBN 7-80518-131-4. 
  23. 羅楊 (總主編); 陸建, 趙亦農 (本卷主編).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 虹口卷 上. 北京: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16: 306-307. ISBN 7-5130-4268-3. 
  24. 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 (編). 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神话传说卷 上卷. 昆明: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8: 64,221. ISBN 978-7-5415-3516-1. 
  25. 大理市文化局 (編). 白族本主神话. 北京: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8: 188. ISBN 7-5040-0002-7. 
  26. 江雲; 韓致中 (搜集整理). 三国外传.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6: 228-238. CSBN 10078·3740. 
  27. 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 貴州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5: 136-138. CSBN 1011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