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孟获
蜀汉御史中丞
后人所绘制的孟获
国家中国
时代三国
主君雍闿刘禅
出生
益州建宁郡
逝世
蜀汉

孟获,中国汉末三国时期益州郡(今云南省东北部)人。出身大族,在当地夷人、汉人中都有相当高的威望。蜀汉先主刘备去世后,雍闿在益州郡叛乱,孟获参与其中,并在雍闿死后成为益州叛军首领,与诸葛亮多次交战后降服,后官至御史中丞

与孟获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在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在中国汉族民间流行的三国题材作品,如《三国演义》中,孟获通常被塑造为不开化的“南蛮王”的形象,多作为诸葛亮“七擒七纵”故事的配角出现。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族群的传说中,孟获的形象更为多面,是有神力的英雄,勇斗巨蟒的守护神,发明衣服的文化英雄。

生平

孟获生于东汉末年益州郡(后改名建宁郡[1]。当时南中(益州南部[a],约今四川西南部,贵州中、西部,云南缅甸北部)主要的社会政治力量为“大姓”,即以某个姓氏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凭借私人军队把持郡县权力[2][3]。孟获所属的建宁孟氏即为当地大姓[4]。孟获本人在当地夷人、汉人中都相当有威望,至于其个人族属是夷还是汉则存在颇多争议。[5][6][7][8][9][10][11]

刘备入川及至建立蜀汉后,南中仍由地方势力把持。刘备去世后,高定越嶲郡(约今四川西南部)、雍闿在益州郡、朱褒牂柯郡(约今贵州中、西部)纷纷叛乱。益州郡的夷人不愿追随雍闿,雍闿便让孟获进行交涉。孟获谎称蜀汉要求缴纳严苛到不可能完成的岁赋,乃煽动夷人参与叛乱。[12]

建兴三年(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率三路大军南征,本人攻西路越嶲,马忠攻东路牂柯,李恢攻中路益州。雍闿驰援高定,于内讧中被杀,孟获取而代之,率余部退归益州。东西两路首先平定,只有中路李恢被困。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今金沙江),亲征益州,俘获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将其赦还,再战、再捉、再赦,这样七次[b],孟获乃心服。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起用当地人才担任蜀汉官僚,孟获后来官至御史中丞[c][1][6][18]

民间形象

在中国汉族民间流行的三国题材小说、戏曲曲艺电视剧中,孟获通常作为诸葛亮南征故事的配角出现,并被塑造为不开化的“南蛮王”的形象。一些作品中还虚构了孟获的亲属,如小说《三国演义》中孟获的妻子名叫祝融夫人[19],京剧《化外奇缘》中孟获的女儿名叫花鬘,后与关索成婚。民间故事还将孟获与立夏称人的习俗联系起来,说孟获忠守诸葛亮之托,在蜀汉灭亡后发兵去解救刘禅,但刘禅自称乐不思蜀,因此孟获每年立夏派人去称刘禅的体重,确认其未遭虐待。[20][21][22][23]

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族群中,广泛流传着孟获的传说,其形象更为多面[24][25][26]。如楚雄市彝族传说称,孟获带领彝人筑造了昆明城,并拥有死而复生的神力,只因酒醉后把复活的秘密告诉了小老婆,遭告密才被杀死,昆明城也被占走。漾濞县部分白族和彝族村落奉孟获为本主[d],传说巨蟒危害百姓,孟获冲入巨蟒腹中,与之同归于尽。大理白族传说中,孟获是发明了衣服的文化英雄宣威市彝族传说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也五擒诸葛亮,两人惺惺相惜。兴义县布依族传说,孟获在被两擒两放后跟诸葛亮成为好友,但后来新来的边将欺压百姓,设埋伏害死孟获,诸葛亮得知后判边将死罪,百姓则在每年六月廿四食用花米饭纪念孟获。[27]

注释

  1. 东汉时划为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永昌郡犍为属国。三国蜀汉时划为越嶲郡、建宁郡、牂柯郡、云南郡兴古郡、永昌郡、朱提郡
  2. 许多学者认为,诸葛亮与孟获交战中曾有过俘获、赦还、再战之事,或曾往返连续作战,但“七擒七纵”有夸大之嫌。[13][14][15]
  3. 御史中丞在东汉地位颇高,为“三独坐”(朝会时三个有资格独坐一席的官职)之一。但在蜀汉官制中,御史中丞的职权有所减缩。[16][17]
  4. 白族地区各个村落通常会奉祀保护本村的守护神,称为本主。

参考资料

  1. 1.0 1.1 常璩. 华阳国志校注. 刘琳 (校注). 成都: 巴蜀书社. 1984: 351-357. CSBN 11329·2. 
  2. 尹建东; 王世丽; 马勇. 汉唐时期西南地区的豪族大姓与地方社会.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3: 105-134. ISBN 978-7-5482-1558-5. 
  3. 谭其骧 (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 秦·西汉·东汉时期.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55-56. ISBN 7-5031-1841-5. 
  4. 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硏究. 民族出版社. 2002: 126. ISBN 978-7-105-05009-3 (中文). 
  5. 谭其骧 (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 三国·西晋时期.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24-25. ISBN 7-5031-1842-3. 
  6. 6.0 6.1 习凿齿. 汉晋春秋通释. 汤球, 黄奭 (辑佚); 柯美成 (校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59. ISBN 978-7-01-014922-6. 
  7. 方国瑜. 试论汉晋时期的“南中大姓”. 滇史论丛 第1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28-57. CSBN 11074·476. 
  8. 邵献书. 试论孟获的身份和族属.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 (6): 1-5+11. 
  9. 杨正权. 三国时期孟获族属新论. 思想战线. 1997, (2): 67-71. 
  10. 潘民中. 孟获族属考. 许昌学院学报. 2013, (6): 22-23. 
  11. 范建华; 鲁刚; 李安民; 等. 爨文化史.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64-65. ISBN 7-81068-351-9. 
  12. 罗开玉. 三国南中与诸葛亮.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213-220. ISBN 978-7-5364-7830-5. 
  13. 吕思勉. 论学集林.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728-731. CSBN 7150·3668. 
  14. 缪钺. 《三国志选注》前言. 缪钺全集:第4卷 《三国志》与陈寿研究.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67-283. ISBN 7-5434-5422-X. 
  15. 方国瑜. 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考说. 滇史论丛 第1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75-84. CSBN 11074·476. 
  16. 郑天挺,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74. ISBN 978-7-5326-2765-3. 
  17. 罗开玉. 蜀汉职官制度研究. 四川文物. 2004, (5): 6-17. 
  18. 马曜. 诸葛亮南征路线考. 马曜文集:第2卷.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40-153. ISBN 978-7-222-05447-9. 
  19.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6: 74 (中文). 
  20.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 钟兆华 (校注).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475-477. ISBN 7-80523-212-1. 
  21. 刘海燕. 《三国志演义》“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本批评. 明清小说研究. 2015, (1): 155-173. 
  22. 陈翔华.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386. ISBN 7-80518-131-4. 
  23. 罗杨 (总主编); 陆建, 赵亦农 (本卷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 虹口卷 上.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306-307. ISBN 7-5130-4268-3. 
  24.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编). 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神话传说卷 上卷.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8: 64,221. ISBN 978-7-5415-3516-1. 
  25. 大理市文化局 (编). 白族本主神话.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 188. ISBN 7-5040-0002-7. 
  26. 江云; 韩致中 (搜集整理). 三国外传.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228-238. CSBN 10078·3740. 
  27.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136-138. CSBN 1011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