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關內侯)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劉信(?—?),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宗室,漢高祖劉邦大哥劉伯的兒子。

生平

劉伯早死,劉邦貧賤時,曾經避難,常常與賓客一起到大嫂家去吃飯。大嫂討厭劉邦,劉邦與客人一來,大嫂就假裝羹湯吃完,故意用飯勺碰刮鍋邊發出聲響,賓客以為鍋中沒有飯,就離去了。過後劉邦看到鍋中還有羹湯,就由此怨恨他的大嫂。劉信跟從劉邦投身軍旅,擊敗韓王信,擔任郎中將[1]。劉邦稱帝後,封賞兄弟,只有劉伯的兒子沒有被封賞。太上皇劉太公為自己的孫子說話,劉邦說:「我不敢忘記封賞大哥的兒子,因為他的母親不是忠厚大方的人。」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劉邦封劉信為羹頡侯[2][3]。高后呂雉元年(前187年),劉信因為犯罪,被削爵一級,降為關內侯[4][5][6]

羹頡侯之羹頡

司馬貞認為羹頡是爵位稱號,不是縣邑名稱,是因為劉信母親用飯勺刮鍋邊之故[7]張守節認為劉邦是把羹頡山的名字取為劉信的封爵稱號,是因為怨恨之故[8]王駿觀認為羹頡是封號,不是地名,漢朝從無以山名為侯的封號,張守節之說是牽強附會。崔適認為羹頡山是因為羹頡侯的封號而得名[9]

參考資料

  1. 《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以高祖兄子從軍,擊反韓王信,為郎中將。信母嘗有罪高祖微時,太上憐之,故封為羹頡侯。
  2. 《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3.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初,高祖微時,常避事,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嫂厭叔與客來,陽為羹盡,轑釜,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有羹,繇是怨嫂。及立齊、代王,而伯子獨不得侯。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敢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七年十月,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4. 《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元年,信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
  5.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七年中封,十三年,高后元年,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
  6. 《史記集解·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集解徐廣曰:「羹頡侯以高祖七年封,封十三年,高后元年,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
  7. 《史記索隱·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索隱羹頡,爵號耳,非縣邑名,以其櫟釜故也。
  8. 《史記正義·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正義括地誌云:「羹頡山在媯州懷戎縣東南十五里。」按:高祖取其山名為侯號者,怨故也。
  9. 《史記箋證·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王駿觀曰:《史》《漢》表皆謂「羹頡」是爵號,非地名。則《索隱》之說信而有政。乃《正義》見地書有羹頡之山,遂牽附其地以實之,可謂鑿矣,漢家從無以山名為侯之封號者。崔適曰:「此雖名號侯,而別有封邑。《漢書·王子侯表》:『羹頡侯信,高后元年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然則此前固列侯也。羹頡侯乃因侯而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