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1]是中國最早的擊弦樂器,自戰國廣泛流行,宋朝以後失傳。

形制

長沙簡牘博物館所陳列的筑,形制類似棒球的球棒,筑頸細長,上有五條絲弦,弦與筑體之間支有可移動的柱馬。

按照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漆棺上所繪的精怪擊筑的圖案,江蘇連雲港西漢墓出土漆器,還有南陽唐河畫像磚,都可以看到特殊的演奏姿勢;並非如同箏演奏時那樣橫放,而是直放在身前。

筑體較寬處,應為音箱,置於前方低處,筑頸這端所連接的筑頭對着演奏者,演奏時以左手按壓筑頸處的弦,右手執竹片擊弦發音,故有「擊筑」之說[2][3][4]

五弦筑分為戰國五弦筑和漢代五弦筑,另外還有漢代十三弦筑和宋朝十三弦筑。

歷史

筑在戰國時期便已廣泛流行[5]。時有名家高漸離,曾擊筑為行刺秦王的荊軻送行[6]

漢太祖劉邦作《大風歌》時,還親自擊筑伴奏[7]

其後至南北朝時,筑用於伴奏相和歌,隋唐時期用於伴奏清樂,宋朝以後,筑逐漸失傳,而被表現力更強的、箏等樂器取代。

註釋

  1. 非「」。
  2. 東漢·劉熙《釋名》:「筑,以竹鼓之,如箏,細項。」
  3. 漢書·高帝紀》應劭註:「狀似琴而大,頭安弦,以竹擊之,故曰筑。」
  4. 《舊唐書·音樂志》:「筑,如箏,細頸,以竹擊之,如擊琴。」
  5. 戰國策·齊策》:「臨淄甚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
  6. 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7.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