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江忠源(1812年—1854年),常孺岷樵湖南省新寧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舉人。官至安徽巡撫兼軍門提督,都察院副右都察御使兼兵部侍郎。為湘軍名將,最先升至督撫一級。忠源弟三人,忠濬、忠濟、忠淑,族弟忠義、忠信,皆從忠源起兵,為湘軍大將。

生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瑤民雷再浩青蓮教名義在新寧崀山起義,江忠源組織團練鎮壓起義。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沅髮結合青蓮教餘黨引發動亂,新寧拔貢生劉長佑廩生劉坤一「速歸督辦團練,鄉兵不期而會者萬計」,並會合江忠源加以鎮壓。同年江忠源升署浙江秀水縣(今屬嘉興市知縣,政績卓著,為巡撫吳文鎔賞識。清咸豐元年(1851年),奉命赴欽差大臣賽尚阿廣西軍營。旋回鄉募勇500赴桂,號楚勇,為湘軍之雛形。翌年兵力增至上千。5月,在全州以北的蓑衣渡阻擊太平軍,大獲全勝,太平天國的南王馮雲山中炮死。楚勇奪取了太平軍的船隻輜重,打破了太平軍沿湘江北攻長沙的計劃。8月,尾追太平軍入湖南,援長沙,營壘駐紮在城東南天心閣下。咸豐三年(1853年),時任湖廣總督張亮基奏報清廷,江忠源被調任為湖北按察使。因先後撲滅通城崇陽嘉魚蒲圻等地的農民起義,清廷視其「忠勇可恃」,奉命幫辦江南大營軍務。5月,太平軍西征。6月,太平軍將攻南昌,江忠源應江西巡撫張芾之請,率部先期入城助守,堅守90多天乃解圍。因此,清廷加封江忠源二品頂戴。9月,以太平軍從南昌撤圍西上,急赴湖北田家鎮(今武穴西北)增防,被太平軍擊敗,退至武漢,江忠源上疏自劾,被降四級留任。10月,太平軍攻陷安徽省會安慶,清廷任命江忠源為安徽巡撫軍門提督,並授都察院副右都察御使兵部侍郎。12月率部入守廬州,陷入太平軍的重圍。咸豐三年十二月(1854年)因兵單糧乏,援兵不至,兼之廬州知府胡元煒暗中作內應,咸豐三年十二月十六日(1854年1月14日)太平軍由水西門突入,攻破廬州。

江忠源見大勢已去,提刀自刎不成,都司馬良勛背着江忠源疾走,江忠源咬馬良勛的耳朵,馬良勛吃痛,放江忠源下地,江忠源敗走至水關橋,投古潭自殺,時年42歲,同死者還有布政使劉裕珍、知府陳源兗、同知鄒漢勛胡子雍、副將松安、都司馬良勛、戴文瀾[1]。死後,清廷追授為總督,忠烈。予騎都尉雲騎尉世職,入祀昭忠祠同治時加封三等輕車都尉世職,湖南、江西並建專祠,湖北省城與羅澤南合祀三忠祠。咸豐六年五月壬午[2],因江母陳太夫人出家財助戰,皇帝特旨授予江忠源父母三代一品封典[3]。著作大部散失,有《江忠烈公遺集》傳世。

逸事

  • 江「長身鶴立,手垂至膝。與人不立崖岸而行以義斷,見定守堅,無游移兩可,自少受庭訓,好讀經世書,不屑屑章句,為文善持議論,務以理勝,無所依傍,自成一家言」[4]
  • 曾國藩第一次見江忠源,就說「此人必立名天下,然當以節烈死。」[5]

註釋

  1. 佚名《咸同將相瑣聞》之「江忠源戰死廬州」條
  2. 清實錄·文宗實錄·卷之一百九十九》(咸豐六年五月)○壬午......○以故安徽巡撫江忠源母陳氏毀家助軍。予江忠源父母三代一品封典。○予湖南陣亡道員江忠濟、千總徐以祥祭葬世職。附祀安徽巡撫江忠源專祠。 
  3. 《清史稿·江忠源傳》
  4. 光緒《新寧縣誌》
  5. 《凌宵一士隨筆》卷四《湘軍名將江忠源》

參考

前任:
李嘉瑞
安徽巡撫
1853年-1854年
繼任:
福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