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物種生存現狀等級
金蟾蜍,最後一次發現於1989年
滅絕
受威脅
低危

其他類別

IUCN Red List category abbreviations (version 3.1, 2001)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於1963年開始編制,是全球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此名錄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編制及維護。

IUCN紅色名錄是根據物種遭受滅絕的風險所編制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

主要的物種評估機構有國際鳥盟世界保護監測中心IUCN轄下物種存續委員會內的專家團體。總括而言,上述團體所評估的物種數目佔整個紅色名錄接近一半。

IUCN紅色名錄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公佈

200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封面

2008年更新的紅色名錄。估計總共物種數量有61,259種,評估了總共26,604種物種及2,160亞種Subspecies)、變種(Variety)、族系(Stock)、亞族(Subpopulation)。

所有已評估物種中,共有16,928種被視為受威脅,當中有8,462種為動物,8,457種為植物,9種為地衣菇類

名錄中公佈了共804種自1500年起絕種的物種。與2000年公佈的766種比較,增加了38種。

每年都有少量的「絕種」物種再次被發現,被撥入拉撒路物種Lazarus taxon)(這是個古生物學名詞,指化石記錄中忽隱忽現的物種),或撥入數據缺乏(DD)級別之內。於2002年,絕種物種數量減少至759種,但後來又回升了。

保護級別

2001年,Mace和Lande提出並制定了Mace-Lande物種瀕危等級標準(IUCN3.1),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修改,形成了《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Species[1]

物種分類為9個級別,根據數目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佈、群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分類。詳見保護現狀的描述。

2006年的分類
1994年的分類

1994年所訂立的準則只有8個級別(IUCN2.3),低危(LR)級別下再有3個子分類:近危(NT)、無危(LC)、保護依賴(CD),2001年準則更改,將上述組別歸入近危(NT)級別。

當討論IUCN紅色名錄,「受威脅」(threatened)一詞是官方指定為以下3個級別的總稱:極危(CR)、瀕危(EN)及易危(VU)。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引用

  1. Jiang, Zhigang. Assessing the surviving status of vertebrates in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6, 24 (5): 495–499. doi:10.17520/biods.2016097. 

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