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

出自求聞百科

ㄐㄧˇ,又名兗水,據傳發源於中國今河南省濟源市西王屋山[1],東經溫縣武陟縣南入黃河,濟源也因此而得名。濟水在古時東流經山東入渤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華夏「四瀆」[2]。濟瀆廟是「四瀆」唯一保存下來的瀆廟,創建於公元582年,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均有擴建,明朝擴建至400餘間,占地面積達33萬平方余米,現僅存建築72間,占地面積10萬餘平方米。[3]

歷史

濟水曾是大禹治水疏導的九川之一,發源於今濟源西王屋山,原本是一條水量豐沛的大河流[4]清朝咸豐黃河大改道後(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到山東,奪大清河(即濟水)河道入海,形成今黃河河道,濟水遂不復存在,如今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現今的濟源市濟南市濟寧市濟陽縣等地名都源於濟水,濟南趵突泉黑虎泉皆是濟水所成[4]

《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這是河北部分;下文的「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這是河南部分。《漢書·地理志》記載,濟水「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下游屢經變遷。《水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曰沇水,又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河南部分本是從黃河分出來的一條支流,因分流處與河北濟水入河口隔河相對,古人把它視為濟水的下游。《水經注·濟水》云:「濟水于衡雍出黃河(今原陽縣西境西卷城、西晉卷縣、春秋衡雍、戰國垣雍),分河東南流,……東經西廣武城北,……又東經東廣武城北,……又東經敖山北,……又東合滎瀆,瀆首受河水。……滎水又東南流,注於濟。」可見,南濟水之源是滎澤。它在河南岸滎澤形成湖泊,而後穿過今菏澤市流入渤海。 自漢以後,境內濟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儀封縣界流入曹縣北三十里,又東北經定陶縣南謂之南濟;二是自隸東明縣流入,經菏澤縣南謂之北濟,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澤,經鄆城縣南,又東北入東平州界。北濟即沮水。

《水經注》:「濟水分河東南流,……合滎瀆……,經滎澤北,……又東過陽武縣南……,又東北流,南濟也。……,濟水又東經封丘縣南,又東經大梁城北,經倉垣城,又東,經小黃縣之故城北,縣有黃亭近濟,黃水出焉(古滎川至此與濟水分流)。濟水又東,經東昏縣故城北,陽武縣之戶牖鄉矣。」又云:「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經戎城北……,濟水又東北,菏水東出焉。濟水又東北,經冤朐縣故城南……。濟水又東,經秦相魏冉冢南……濟水又東北,經定陶恭王陵南……,墳南,魏(濟陰)郡治也,世謂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蓋恭王之陵也,……。濟水又東北,經定陶縣故城南,側城東注」。「南濟也,又東北,右合菏水……。濟水自此東北流,出菏澤」。《水經》:濟水又東過定陶縣南,又屈從縣東北流,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南為菏水,北為濟瀆,經乘氏縣,與濟渠(北濟)、濮渠合(於鉅野澤)。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北征,曾利用濟水作軍運,會晉平公於黃池(在今天河南封丘西南)。晉代郭璞在《山海經》的注釋中說:「今濟水自滎陽卷縣東經陳留至濟陰(治所在今定陶城西南20里處)北,東北至東平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東晉桓溫北伐,在金鄉、鉅野開渠通濟入河;南北朝時劉宋行軍,亦自桓溫渠入濟。但到劉宋元嘉七年(430年)北伐循此水路行軍時已是淤塞嚴重。至清末黃河改道北流後,濟水下游遂完全消失。[4]

參考文獻

  1. 中国百科大辞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2505–. 
  2.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3. 风景名胜. 《風景名勝》雜誌社. 1991: 24–. 
  4. 4.0 4.1 4.2 連達. 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25日: 7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