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譞

出自求聞百科
和碩親王
前任:無(首任)
繼任:載灃
愛新覺羅氏
樸菴
九思堂主人、退潛主人
封爵親王鐵帽子王
封號
尊號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
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
旗籍鑲白旗
籍貫左翼近支鑲白旗第一族
其他名號七王爺
出生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1840-10-16)1840年10月16日
逝世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891年1月1日(1891歲-01-01)(50歲)
墳墓醇親王墓

和碩醇賢親王奕,(滿語
ᡥᡠᠸᠠᠨ
穆麟德I Huwan;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樸菴,別稱竹窗蘭陽齋號室名九思堂思謙堂退省齋退潛別墅道光帝第七子,故一般稱他為七王爺;生母為道光帝莊順皇貴妃烏雅氏(1822年-1866年),長為咸豐帝定稱號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其嫡福晉婉貞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胞妹,夫妻所生的第二子載湉後來登極光緒帝。奕側福晉所生五子載灃繼承醇親王封號,奕的長孫溥儀宣統帝(即清遜帝清末帝)。1885年清廷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醇親王奕是清廷任命的首任總理海軍大臣,管理全國海軍事務。而北洋艦隊最高統帥,實際上指揮權屬於李鴻章淮軍丁汝昌。光緒十六年十一月(1891年1月)奕譞去世後,由奕劻繼任總理海軍大臣之職。奕譞之父親道光帝、兄長咸豐帝、侄子同治帝、兒子光緒帝、孫子宣統帝都是清朝皇帝,然而自己卻無緣皇帝寶座,只有死後才能夠享用天子儀禮的祭祀

道光、咸豐時期

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生,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道光三十年二月(1850年3月)咸豐登基時,十歲的奕按例封為「多羅郡王」。咸豐十年(1860年),奕奉旨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宮,他受賜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門內的太平湖東岸,即現在的中央音樂學院所在的地方,今稱南府[1]。分府後,仍留任內廷行走[2]。咸豐年間,奕在政治上並不出色,但咸豐帝死後,奕積極配合慈安、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親自捉拿了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再加上娶了慈禧太后之妹為嫡福晉,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

同治、光緒時期

與兒子載灃(立著)、載洵(懷抱著)

辛酉政變(咸豐十一年,1861年)之後,二十一歲的奕開始擔任正黃旗漢軍統帥、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署理奉宸苑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房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和神機營事務[1]。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為奕「加親王銜」,任正紅旗滿洲都統,次年任正黃旗滿洲都統、總理善撲勇射大臣、弘德殿行走、稽查弘德殿皇帝讀書事務。1869年(同治八年),主驅逐洋人,激勵紳民打毀天主教堂,盛傳天津教案為他所主使。事後因懲凶賠款,憤請辭職。當年又因支持慈安太后慈禧的親信太監安得海處斬,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和碩醇親王,是為第一代醇親王。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被免去弘德殿行走之職[2]

載湉是奕的二子。同治沒有孩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去世後,慈禧挑選載湉繼承大統。在場的奕聽到這一消息,當場暈厥過去。親歷其事的翁同龢在日記中描述當時的情景道:「維時醇郡王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3]又一說是因為慈禧太后為報復奕安德海的仇,因此挑選奕譞的兒子載湉當皇帝,讓奕譞嘗痛失兒子的痛苦。

光緒即位後,奕譞為了自保,辭去了所有官職,只負責照料毓慶宮皇帝讀書事務。在百般推辭之後,才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接受了王爵「世襲罔替」的恩典[4],意為子孫世代可以承襲王爵,不必按例降級。按照清朝制度,原來的醇親王府成為「潛龍邸」,奕譞應搬出。於是慈禧撥款十六萬兩銀子,修繕什剎後海的一座貝子府賞給奕。光緒十四年(1888年),奕全家搬到這座「北府」。是年,光緒皇帝大婚。按道理皇帝結婚即算成年,慈禧應歸政,然而慈禧並不願意,於是就由奕帶頭,請求太后繼續「訓政」[1]。二月戊寅[5],慈禧太后頒懿旨,公開斥責官員吳大澂要求尊崇奕譞的請求,稱奕譞對「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殫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加異數。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徒深宮知之最深。」,並出示奕譞在光緒元年(1875年)所上,提前反對官員可能在光緒帝親政後鼓勵推崇皇帝親生父母的奏摺,以示「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

光緒十年(1884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監理軍機[6],總理海軍衙門事務[4],光緒五年(1879年),受賜御書「懋德嘉績」匾額、賜食親王雙俸[4],光緒十二年(1886年)賜乘杏黃轎,光緒十三年(1887年)王爵世襲罔替[4],光緒十五年(1889年)受賜金桃皮鞘戎服刀[7]、增護衛給帑修第[4],光緒十六年(1890年)死後配享太廟[8],光緒十八年(1892年)寢廟制祀典用天子之禮[9]。為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的其中一位[10]

十分了解慈禧太后,因而一生小心侍奉慈禧太后,故不同於六兄奕訢而官途一帆風順。他經歷了同治帝之死、慈安太后暴卒後,更加謹小慎微,兢兢業業,把取信討好慈禧視成唯一的本份。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慈禧太后有安享天年之地,動用以北洋水師名義籌措的經費修建頤和園。在頤和園工程最緊張的階段,正值直隸省京師遭受特大水災,御史吳兆泰因為怕激起災民鬧事,建議暫時停工,因此奪官,「交部議處」。而醇親王卻一言不發,鞠躬盡瘁地完成了修建任務。亦有人認為他一心取悅慈禧太后,無非是為了其子光緒皇帝能穩固皇權,不再受慈禧擺布,但若此說成立,奕此計實亦是無功,在他死後,其子光緒帝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因戊戌政變被慈禧太后軟禁,直至駕崩。光緒十七年(1891年),頤和園完工,他也與世長辭了。

逸事

File:醇親王奕譞餵鹿.jpg
奕譞餵鹿照

不同於最後被封鐵帽子王的慶親王奕劻,表現是醇親王不愛財,從其過世前留給兒孫輩的一首打油詩可看得出來: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家族

妻妾

  • 二側福晉劉佳氏,名翠妍(1866年–1925年),五品典衛德慶之女。宣統帝之祖母。翠妍本是奕府的鑲白旗包衣,後來因為翠妍被收房,家族遂從包衣抬入滿軍旗,姓氏從劉氏改為劉佳氏。光緒九年正月生醇賢親王第五子載灃,同年十月奕譞請求冊封側室劉佳氏為側福晉。
  • 三側福晉李佳氏,內務府正白旗二甲錫恆管領下清茶房承應掌德純之女。光緒十年二月二十日,正白旗拜唐阿德純之女長春宮官女子大妞賞予醇親王為官女子。光緒十三年十月生醇賢親王第三女郡君,郡君生下十五日後,奕譞請求冊封其為側福晉。光緒二十二年正月,醇親王門上為查明醇賢親王庶福晉李佳氏出身之事上奏。
  • 官女子某氏,名大妞,鑲黃旗英俊佐領下蘇拉長清之女。光緒十二年二月,被賞給醇親王[11]

兒女

兒子

  • 第一子:載瀚,嫡福晉那拉氏所生,同治四年乙丑正月初六日辰時生,五年丙寅十一月初三日未時卒,年兩歲。
  • 第二子:載湉,嫡福葉赫那拉·婉貞所生,即光緒帝
  • 第三子:未命名,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光緒元年乙亥正月初八日子時生,初九日午時卒。
  • 第四子:載洸,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光緒六年庚辰十月二十六日酉時生,十年甲申四月二十四日申時卒,年五歲。
  • 第五子:載灃(字伯涵、號靜雲),側福晉劉佳·翠妍所生。宣統帝之父,攝政王,襲醇親王
  • 第六子:載洵(字仲泉、號癡雲),側福晉劉佳·翠妍所生,過繼給瑞郡王奕志為嗣。清末海軍大臣。
  • 第七子:載濤(字叔源、號野雲),側福晉劉佳·翠妍所生,一開始過繼給貝子奕謨為嗣,後改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清末軍諮府大臣。1949年後任中央人民政府馬政局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馬政部顧問、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女兒

  • 第一女: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咸豐十一年辛酉三月初二日申時出生,同治五年九月初四日選額駙,九月二十日行指婚禮,額駙那爾蘇詣醇郡王府行禮,十月十八日辰時夭折,年僅六歲。
  • 第二女:側福晉劉佳·翠妍所生,三歲夭折。
  • 第三女:側福晉李佳氏所生,光緒十三年十月初九日出生,嫁一等忠勇公松椿為妻。民國三年 (1914年)去世,享年二十八歲。

電視劇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愛新覺羅, 溥儀. 我的前半生. 北京市西城區木樨地南里: 群眾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1435579. 
  2. 2.0 2.1 《清史稿》(卷221):醇賢親王奕枻,宣宗第七子。文宗即位,封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分府,命仍在內大臣,管?內廷行走。穆宗即位,諭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迭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神機營。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四年(1865年),兩太后命弘德殿行走,稽察課程。十一年(1872年),進封醇親王。十二年(1873年),穆宗親政,罷弘德殿行走。
  3. 儿子要做皇帝了: 当爹的听到后为何痛哭不止?-UC头条. news.uc.cn. [2017-08-15]. 
  4. 4.0 4.1 4.2 4.3 4.4 清皇室四譜 ,3卷 ,172
  5. 清實錄·德宗實錄·卷之二百六十六》(光緒十五年二月戊寅)○欽奉皇太后懿旨。本日據吳大澂奏、請飭議尊崇醇親王典禮一摺。皇帝入嗣文宗顯皇帝。寅承大統。醇親王奕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十餘年來。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殫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加異數。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徒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自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初八日。醇親王即有豫杜妄論一奏。內稱歷代繼統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為至當。慮皇帝親政後。僉壬幸進。援引治平嘉靖之說。肆其奸邪。豫具封章。請俟親政時。宣示天下。俾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其披瀝之誠。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此深宮不能不嘉許感嘆。勉從所請者也。茲當歸政伊始。吳大澂果有此奏。若不將醇親王原奏及時宣示。則後此邪說競進。妄希議禮梯榮。其患何堪設想。用特明白曉諭。並將醇親王原奏發鈔。俾中外臣民。咸知我朝隆軌。超越古今。即賢王心事。亦從此可以共白。嗣後闞名希寵之徒。更何所容其覬覦乎。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6. 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305號
  7. 《清朝七百名人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冊 P.471
  8. 《清朝七百名人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冊 P.472
  9. 清皇室四譜 ,3卷 ,173
  10. 《清史稿》(卷221):德宗即位,王奏兩太后,言:「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獨 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兩太后下其奏王大臣集議,以王奏誠懇請罷一切職任,但令照料菩陀峪陵工,從之。命王爵世襲,王疏辭,不許。光緒二年( 1876年),上在毓慶宮入學,命王照料。五年(1879年),賜食親王雙俸。
  11.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六日總管太監劉得印《為賞醇親王並其福晉官女子各一名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5-13-002-000888-0093

外部連結

奕譞
醇親王世系
清宣宗世系的分支
出生於:1840年10月16日逝世於:1891年1月1日
王室頭銜
新頭銜 醇親王
1872年-1891年
繼任:
載灃
(第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