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獨占(英語:monopoly),或稱壟斷,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方壟斷相反。

獨占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壟斷能夠藉由在法律上獨享的特權、對供應來源的控制、或是企業間的聯手或協力行為(卡特爾)來達成。[1]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獨占廠商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產生壟斷的原因有:

  •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使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這是最常見的壟斷形式。
  •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如:無綫電視的配音業)。
  • 行政性壟斷政府給予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public franchise)。
  • 專賣:政府自行壟斷

獨占公式

由於壟斷者是其所生產產品的唯一賣者,因此,直接面對整個市場,換句話說,他將面對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而買者人數眾多,因此是競爭性的,也就是說,買者是價格接受者。因此,賣者可以通過控制產品價格,或者產量來最大化自己的利潤,形成經濟租

假設以來表示壟斷者的總收益和總成本函數,表示當生產個單位該產品時壟斷者的利潤水平。由此,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問題為

則當為壟斷者利潤最大化產出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是,

這裡,分別稱為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上述必要條件也可以解釋為,壟斷者總是在使得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的情況下決定產量。

但是必須注意,如果壟斷者的固定成本相當高,很可能導致其的利潤最大化生產量為。因此必須把通過必要條件求出的代入利潤函數確認利潤大於等於零,若利潤為負,則產量必然為

獨占的表現形式

各地的獨占

中國

古代

中國自古稱壟斷為「榷」[2]。古代中國的鹽、鐵、茶長期屬於官營壟斷事業,因為能謀取暴利,當國家出現了財政危機,為貼補國用不足,就會實行禁榷制度。

危害

壟斷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但壟斷的出現恰恰會破壞競爭機制,進而影響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技術革新和經營者組織效率,損害消費者利益或造成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失。

反壟斷

因此,各國均設立了反壟斷執法機構,通過制定反壟斷法規制壟斷行為,所涉及的壟斷行為包括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行政性壟斷

米爾頓·弗里德曼則認為,反壟斷法弊大於利,但沒有必要的壟斷應通過廢除關稅和其他法規來解除壟斷。

「沒有政府通過關稅或其他手段給與顯性或隱性的支持,很少能夠形成壟斷。戴比爾斯鑽石壟斷是我們所知的唯一一個成功的壟斷案例(即使是戴比爾斯也為各種反非法鑽石交易法規所保護)。在自由市場中,全球卡特爾消失的會更快。」[3]

參見

參考文獻

  1.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壟斷 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2. 《史記·五宗世家》:「韋昭曰……榷者,禁他家,獨王家得為之。」
  3. Milton Friedman, Free to Choose, p.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