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

出自求聞百科

農民起事,又稱農民起義農民戰爭,通常意味着農村或農業人口的暴動,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1]農民起事的起因包括農民抗稅,反抗社會不平等宗教戰爭、異族壓迫、農奴制,要求土地重新分配,或是瘟疫饑荒等。[2]雖然成功的農民起事會推翻舊有的秩序或建制,但它的勝利並不一定意味社會制度有重大變化。

中國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中國最早記錄的農民暴動可能是國人暴動西周),其後的大澤鄉起義(造成秦朝滅亡的間接因素)、赤眉綠林軍(造成新朝滅亡及東漢復興)、黃巾之亂(造成東漢滅亡及三國鼎立的遠因)、黃巢之亂(間接造成唐朝滅亡)、鐘相楊幺起義(北宋南宋交替之時)、紅巾軍(造成元朝滅亡的間接原因)、李自成(直接造成明朝滅亡)等等無不是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中國最近一次大規模農民暴動是1850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其中太平天國起事所實施之「天朝田畝制度」有近似於共產主義的概念,此一制度受到中共官方史學家的正面評價。

民國以後也有重要的農民起事,如1927年的秋收起義,參加秋收起義的武裝力量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為部分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其二為湖南平江和瀏陽的農民武裝、鄂南通城和崇陽的部分農民武裝、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共約5000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二、三團。起義前又收編一部分原黔軍武裝為第四團。

在農業時代,土地是決定性生產資本,中國俗語說:「土地是命根子」。中國農民起義最初的動因便是反抗土地兼併苛捐雜稅,另一原因是各種天災、洪水、大旱等自然災害使許多原本食不裹腹的人們轉而流亡、聚眾。此外,中國歷史上也不乏有目標的聚眾起義,如黃巾之亂、太平天國等。這些起義往往是由於統治者的暴虐及貪婪造成社會反彈,造成的危害極大,不管那一方都將為之付出巨大的代價。推翻與恢復專制的社會演變,催生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以農業社會為核心專制統治,直至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新生的工業生產取代了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並出現了以商業資本家為代表要求有利於公平交易、自由流通的近代民主社會才正式結束了農民起義這一社會現象。

水滸傳》在中國曾被歸類為民起義小說。

各時期歷史演進

  1. 西周,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
  2. 秦朝,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由平民出身的陳勝吳廣等揭竿起義,試圖推翻秦朝,但被秦朝當時精銳的部隊平定。
  3. 秦朝,公元前209年-前206年,項羽劉邦起義,繼承陳勝、吳廣,推翻秦朝。
  4. 新朝,公元17年年-23年,赤眉綠林軍等興起,形成以漢朝宗室劉秀為首的東漢復興。
  5. 東漢,184年,黃巾軍之亂。
  6. 西晉,301年-304年,李特張昌之亂
  7. 東晉,399年-411年,孫恩盧循之亂
  8. 南齊,485年-486年,唐寓之之亂。
  9. 北魏,523年-530年,六鎮之亂
  10. 隋朝,611年-624年,隋末民變
  11. 唐朝,875年-884年,黃巢之亂。
  12. 北宋,993年-996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13. 北宋,1119年-1121年,方臘起義宋江起義
  14. 南宋,1130年-1135年,鐘相楊幺之亂。
  15. 金朝,1211年-1218年,紅襖軍
  16. 元朝,1351年-1368年,紅巾軍之亂,元末貨幣浮濫發行,中原及揚州地區發生嚴重通貨膨脹。
  17. 明朝,1627年-1645年(明崇禎18年),李自成張獻忠起兵反明,後由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平定。
  18. 清朝,1851年-1864年,[3]太平天國運動,由國家科舉考試失敗的洪秀全召集家鄉友人,綜合傳統信仰與外來傳教士的部分學說,起意反清。

歐洲

歐洲歷史上農民起事是農民反抗地主農奴制度,包括1358年法國扎克雷起義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1524年-1526年德國農民戰爭,1573年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民起義,和1773年-1775年俄羅斯普加喬夫起義

歐洲的農民起事不以推翻國王為目標。

參考文獻

  1. 有道詞典:bk:農民起義
  2. Frantisek Graus. The Late Medieval Peasant Wars. 2008-02-05 [2015-03-24]. (英文)
  3. 1864年天京陷落,1872年最後一支太平軍在貴州黔東牛塘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