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简体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彼得潘
Peter Pan
彼得潘角色
彼得潘吹笛的插图,法兰西斯·唐金·贝德福德为《彼得与温蒂》(1911)所绘
首次登场小白鸟》(1902)
创作者詹姆斯·马修·巴里
饰演尼娜·布西科 (彼得潘 1904)
贝蒂·布朗森 (彼得潘 1924)
罗宾·威廉斯 (铁钩船长 1991)
杰瑞米·桑普特 (彼得潘 2003)
莱维·米勒 (小飞侠:幻梦启航 2015)
配音鲍比·德里斯科尔小飞侠 1953)
虚构设定信息
别名拒绝长大的男孩
物种人类
性别男性
重要他人温蒂·达林
叮叮
国籍英国

彼得潘(Peter Pan)是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笔下的虚构人物,为剧作《彼得潘》中的主角之一。是个性情豪迈奔放,充满好奇心的小男孩,他会飞,永远不会长大。彼得潘的名字是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牧神,以及他所照顾的卢埃林·戴维斯兄弟中的彼得·卢埃林·戴维斯

彼得潘是遗失男孩(Lost Boys)的首领,在梦幻岛冒险,其中遇到了小仙子海盗人鱼美国原住民,偶尔也会遇到从梦幻岛以外的世界来的普通小孩,像是温蒂·达林(而彼得潘也喜欢温蒂)。巴里有二部作品提到彼得潘,彼得潘也出现在许多卡通、影片及商品中,都是衍生自巴里的作品。包括1953年的动画电影《小飞侠》、2003年的真人电影《小飞侠彼得潘》等作品。

彼得潘是“不愿意长大的男孩”的典型代表,而后来也用彼得潘症候群来描述在社会上,不想长大的成年男性。

起源

Oliver Herford1907年绘制的彼得潘

彼得潘最早是在詹姆斯·马修·巴里的《小白鸟》(1902年)中一个章节的人物,《小白鸟》是一部给成人的小说,彼得潘出现在其中《肯辛顿公园的彼得潘》(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的章节中,是一个七天大的小孩。在1904年剧作的成功后,巴里的出版商Hodder and Stoughton将《小白鸟》的13至18章抽出,在1906年重新印刷,书名为《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由亚瑟·拉克姆绘制插图[1]

詹姆斯·马修·巴里在《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Peter Pan: 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的剧作中以彼得潘为剧作的主角,首演在1904年12月27日于伦敦演出。巴里后来将其剧作改编成小说,在1911年出版,书名为《彼得潘与温蒂》(Peter Pan and Wendy)[2]:98-99

外貌

詹姆斯·马修·巴里没有描述过彼得潘外貌的细节,让读者和其他诠释者有许多想像及发挥的空间。在剧作中,彼得潘的衣服是由秋天的叶子及蜘蛛网组成[3]。彼得潘的名字及他常演奏的排箫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牧神[2]。在《彼得潘与温蒂》中有提到彼得潘的乳齿都还在[4]。巴里描述彼得潘是个漂亮的小男孩,有著迷人的笑容“裹著树叶和从树上流下的果汁”[4]

年龄

彼得潘的形象部分来自巴里的哥哥大卫。大卫在他十四岁的生日因为溜冰意外死亡。在他父母亲的心目中,大卫永远是个小男孩[5]。巴里在伦敦肯辛顿公园认识的卢埃林·戴维斯(Llewelyn Davies)一家的小儿子彼得则是彼得潘的另外一个源头。[6]

不过彼得潘曾被描绘成不同的年纪。

  • 在《小白鸟》中,他只出生了七天。
  • 虽然在巴里的剧作及小说中都没有提到他的年龄,不过书中提到彼得潘的乳齿都还在,也有其他部份提到彼得潘似乎比较大,约有12至13岁。

和其他人的关系

伦敦肯辛顿公园的彼得潘

家庭

彼得潘在婴儿时就离开了家。在《小飞侠在肯辛顿花园》的Lock-Out Time中有提到他有一个弟弟,不过之后就没有再提到他。

父母

在《小飞侠在肯辛顿花园》及《彼得潘与温蒂》中有提到彼得潘在婴儿时就离开了家。一段时间之后他在家的外面观看,发现窗户关著,房子里有另外一个婴儿,彼得潘认为他的父母已经不要他了,因此就没有再回来。

在《虎克船长》中,彼得潘有提到他的父母,特别是他的妈妈,希望他长大,读伦敦最好的学校,之后像父亲一样成为法官,有自己的家庭。当小飞侠飞往肯辛顿花园后,他曾回到家,发现父母已经忘记他了,而且家中已经有另一个小孩。

杰克和玛姬

杰克(Jack)和玛姬(Maggie)是在《虎克船长》电影中的原创角色,是彼得潘和温蒂的孙女茉伊拉(Moira)所生的小孩。

在《虎克船长》电影中,彼得潘希望长大,成为一个父亲。他遇到了温蒂的孙女茉伊拉(Moira),彼得潘放弃了他不死的身份,两人相恋结婚。在电影中他们有二个小孩,分别叫杰克(Jack)和玛姬(Maggie),不过彼得因为一直失约,长期在家庭中缺席,让茉伊拉生气。刚进入青春期的杰克也因为彼得长期缺席而失挫,后来因为要找寻父亲的形象而转向虎克船长。彼得的小女儿玛姬仍对父亲有信心,帮助父亲和梦幻岛上的遗失男孩,从虎克船长手上将杰克救出。彼得在最后一次造访梦幻岛后,找回了他个性中许多有趣的部份,这也强化了他们一家的关系。

朋友

美咪·梅纳林

在肯辛顿花园时,彼得潘遇见一位名叫美咪·梅纳林(Maimie Mannering)的女孩,二个人很快就成为朋友。彼得潘曾向梅纳林求婚。后来美咪想要和彼得潘一起留在肯辛顿花园时,她才意识到她的妈妈很担心她,她需要回到她妈妈旁边。美咪回到妈妈身边,答应会永远记著彼得潘。美咪成人时,一直想著彼得潘,写信及送礼物给他会。彼得潘为了要记得美咪,他骑著美咪为他创造的幻想山羊。一般认为美咪·梅纳林就是温蒂·达林的前身[7]

温蒂·达林

在剧作《彼得潘》中,彼得潘每晚会到温蒂·达林的家,听她母亲达林太太(Mrs. Mary Darling)讲睡前故事。一天晚上他被发现了,在逃跑中他丢失了影子。回来找影子时,他吵醒了温蒂。温蒂帮他修好了影子。彼得发现温蒂也知道很多故事,于是他邀请温蒂到梦幻岛(Neverland)来做他们这一群遗失男孩(Lost Boys)的母亲。他们都是在肯辛顿公园走失的孩子。温蒂答应了,同她的两个弟弟,约翰和麦可一起跟著彼得潘前往了梦幻岛。

温蒂曾对彼得潘有罗曼蒂克的感觉,但因为彼得潘无法爱她,因此没有留在梦幻岛。在2003年的电影《小飞侠彼得潘》中提到,双方其实对彼此都有好感。虎克船长让彼得潘不能飞的方法就是让他以为温蒂离开他了,后来长大,和其他男人结婚。但温蒂给他一个隐藏的吻(表示彼得潘是她的真爱),让彼得潘有活下来的意愿,救了彼得潘。在电影《虎克船长》中,长大后的温蒂提到当彼得潘没有阻止她结婚时,她很意外,代表她曾经对彼得潘心动(也可能一直还是喜欢他)。在2002年的迪士尼电影《梦不落帝国》中,长大后的温蒂又和彼得潘短暂而快乐的重逢,而且表示对彼此的好感。

在原著小说中,后来彼得潘和温蒂的女儿珍、温蒂的外孙女玛格丽特作朋友,意味著这样的关系会持续下去。每次彼得潘来到真实世界中,都会和小孩作朋友。彼得潘曾希望温蒂作他们这一群遗失男孩(Lost Boys)的母亲,他也因温蒂的请求,带著她的弟弟约翰·达林麦可·达林到梦幻岛。故事中曾提到温蒂是唯一一位吸引彼得潘注意的女生。

虎莲公主

虎莲公主是梦幻岛中美国原住民部落Piccaninny首领的女儿。巴里描述她是“靠著自己力量的公主”。虎莲公主被海盗绑架,留在Marooners的岩石上等死,后来被彼得潘救了。似乎她也喜欢彼得潘,不过彼得潘完全的忘记了别人的感受,所以没有回应她。在迪士尼的电影中,虎莲公主为了表达对彼得潘的感谢,为他跳舞而且亲吻了他。彼得潘脸红了,因此温蒂也对虎莲公主吃醋。

叮叮

叮叮是梦幻岛的仙子,是彼得潘的好朋友。叮叮在彼得潘冒险时常常帮助他。但因著嫉妒,叮叮有时会出现恶意的行为,例如让遗失男孩用箭射温蒂(在迪士尼的电影则是几乎要砸死温蒂),或是将彼得潘的藏身之处告诉虎克船长,认为他会抓温蒂,不会抓彼得潘。后来叮叮发现她做错事了,她喝下了虎克船长留给彼得潘的毒药(在迪士尼的电影则是将虎克船长的炸药推走)。

敌人

虎克船长

虎克船长是彼得潘的敌人,某一次决斗时虎克船长的左手(或是右手)被砍断且被湾鳄吃了,砍断的手后来装了铁钩,这也是虎克船长名字的由来,而铁钩也成了虎克船长的标志。虎克船长的船员(包括斯米先生和斯塔基)也认为彼得潘是敌人。虎克船长最怕二个东西,一个是害怕看到他自己的血(可能是某种特殊颜色的血),另一个则是把他的手吃掉之后,继续追著他的鳄鱼[8]

在1953年的《小飞侠》动画电影中,虎克船长因为彼得潘将他的手砍下,而且让鳄鱼吃掉,因此要找彼得潘复仇,在达到目的之前,不离开梦幻岛[9]。后来虎克船长答应仙子叮叮“连一根指头(或是铁钩)都不能碰到彼得潘”,之后就在彼得潘的藏身之处放炸弹,这部影片的最后,虎克船长因鳄鱼追赶而逃到远方。华特·迪士尼坚持要让虎克船长活著,他提到:“观众会想看到虎克船长,不会想看到虎克船长被杀死。”[10]。在续集《梦不落帝国》中,虎克船长把温蒂的女儿珍误认为温蒂,用她作为诱饵,设法要抓到彼得潘。

流行文化的影响

Peter Pan这个名称也用在许多不同的场合:

  • 至少有三匹赛马起名为Peter Pan,第一匹出生于1904年。
  • 有许多公司或是产品使用这个名称,包括美国的Peter Pan巴士线Peter Pan花生酱Peter Pan Records
  • 在1960年早期,有些古巴家庭因为担心儿童在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下有可能会被迫害,因此紧急的将儿童送到迈阿密安顿,此一计划称为彼得潘行动
  • 美国心理学家Dan Kiley在1963年出版的《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一书中提出了“彼得潘症候群[12],他用这个词描述还不成熟的成人(多半是男性)[13],而下一本书《The Wendy Dilemma》(1984)则是有关一些女性喜欢的对象是彼得潘症候群的男性,书中提到如何改善他们的关系[14]
  • 日本漫画家酒井真由有一套漫画是彼得潘♠症候群[15]
  • Peterpan是一个印尼摇滚乐团Noah以前的名字。
  • 台湾摇滚乐团"血肉果汁机"(flesh juicer)亦在2018年度发行之专辑“深海童话” (Fairy Tales of the Ocean Deep)提及Peter Pan。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Birkin, Andrew. J.M. Barrie & the Lost Boy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7. ISBN 0-300-09822-7. 
  2. 2.0 2.1 幸佳慧. 掉進兔子洞:幸佳慧帶路,跟著經典童書游英國. 台北: 天下. 2012年8月. ISBN 978-986-241-578-8. 
  3. Barrie, J.M. Peter Pan (play). Hodder & Stoughton, 1928, Act I, Scene 1
  4. 4.0 4.1 Barrie, J M. Peter and Wendy. Hodder & Stoughton, 1911, Chapter 1
  5. Birkin, Andrew. J.M. Barrie and the Lost Boy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6. White, Donna R.S. British Children's Writers, 1880–1914. Detroit, Michigan: Gale. 1994. ISBN 978-0810355552. 
  7. Rose, Jacqueline. The Case of Peter Pan, Or, The Impossibility of Children's Fic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4, Pg. 28
  8. Barrie, J.M. Peter and Wendy. Hodder & Stoughton (1911)
  9. Captain Hook: Character History. Disney Archives. [2017-02-17]. 
  10. Thomas, Frank & Johnston, Ollie (1993) Disney Villain "Chapter 4: Nine Old Men," section: "Peter Pan", pages 109-113. ISBN 978 1562827922
  11. Carpenter, Humphrey, Tolkien: A Biography,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7, ISBN 0-04-928037-6 
  12. Kiley, Dr. Dan, 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 Avon Books, 1983, ISBN 978 0380688906
  13. Various materials compiled from University of Granada. Overprotecting Parents Can Lead Children To Develop 'Peter Pan Syndrome'. 2007-05-03 [2012-09-12].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14. Kiley, Dr. Dan. The Wendy Dilemma: When Women Stop Mothering Their Men. Arbor House Publishing. 1984. ASIN B000O6BTHI. ISBN 9780877956259. 
  15. Peter Pan Syndrome. 2010-09-20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