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礼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汉族笄礼

笄礼,是中国朝鲜传统的女性成年礼。笄礼作为女性的成人礼,像男性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

字义

“笄”(拼音:jī [1],注音符号:ㄐㄧ),《说文解字》:“簪也。从竹,幵声。”《篇海》说,“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

概论

礼记·曲礼》说:“子许嫁,笄而字。”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礼记·杂记》:“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通典·女笄》只说,“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 学者大多也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华夏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极重身体肤发的完整,认为它们“受之父母、不得毁伤”,所以,拔除、毁伤型的成人礼仪在华夏文化中没有存在的土壤。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对于在自然条件低下而又艰苦、危险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始氏族来说,非常必要,而汉族居于中原之地,已创造出了稳定丰臾的农耕生活形态,自然也不适合举行“过关斩将”式的危险的考验仪式。汉族选择了将成人社会最核心的要素:华(衣冠)与夏(礼仪)投射于将要成人的儿童身上,汉族的成人礼,是通过“华夏启蒙之礼”、“华夏教育之礼”。通过独特的加冠仪式,给初成的成人上了一堂“华夏之义”的文化教育课。

男有冠礼,女有笄礼。笄礼的年龄比冠礼小。[2]古时,女子以十五岁为成人。十五岁以后,就可以许嫁、行笄礼了。许嫁之后,必行笄礼。这里说的许嫁,是指完成了婚礼六礼中的“纳征”礼。许嫁后所行笄礼,称“许嫁笄”。如果已经成人的女孩子迟迟未许嫁,那么到了二十岁也必须行笄礼。[3][4]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其实也就说明了她还未行笄礼,还在等待“命字”),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能一辈子处于总角、无字的“未成年”状态,必须以笄礼这种成年仪式加以确认。

笄礼的仪节,文献缺少记载。成书于唐代的《通典》上只有寥寥数语:“周制,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许嫁,已受纳征礼也。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祖庙,女高祖为君者之庙,以有缌麻之亲,就尊者之宫教之也。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宗室,大宗子之家。公羊传:‘妇人许嫁,笄而字之,死则以成人之丧埋之。’谓不为殇也。”“许嫁笄,当使主妇对女宾执其礼,其仪如冠男也。又许嫁者用醴礼之,不许嫁者,当用酒醮之,敬其早得礼。”“燕则鬈首。既笄之后去之也,犹若女鬈也。”

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设计了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记载了专门的仪式,朱子的《家礼》与其大体相同。

男子的冠礼中,除了士,还有天子皇太子皇子亲王、品官等阶层的冠礼。在古代的统治结构下,女子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也不从政,虽有命妇,但命妇的封号从夫之官爵,其时女子已嫁,笄礼无从谈起。所以,唯有公主有独特的笄礼。公主的笄礼,文献语焉不详,唯《宋史》载有专仪,明代笄礼不见记载。

衍生词

  •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
  • 笄女:成年的女儿。
  •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参见

参考资料

  1. 现代汉语词典
  2.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3.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4. 《礼记·内则》郑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