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腕目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八腕目
化石时期:石炭纪晚期至今
真蛸 Octopus vulgaris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
亚纲: 蛸亚纲 Coleoidea
下纲: 新蛸下纲 Neocoleoidea
总目: 八腕总目 Octopodiformes
目: 八腕目 Octopoda
Leach, 1818
模式属
章鱼属
Octopus
Cuvier, 1791
亚目
异名
  • Octopoida
    Leach, 1817

八腕目学名Octopoda)又翻译做章鱼目,通称章鱼,古称,属于头足纲,其身体由头部和八个触腕拼接而成,既是可食用的经济物种、也是智商测试中的常客,还是无脊椎动物中少数能反捕食鲨鱼企鹅海豹海蛇海豚等掠食性脊椎动物的。章鱼的生物学名称为“八腕总目”和鱿鱼墨鱼乌贼所属的“十腕总目”相对应,其主要区别为腕足数量的多少。章鱼是所有头足纲、软体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中内智商最高的一目,虽然为纯粹的海洋动物,但章鱼在陆地上却还能保持相当的灵活运动能力。

名称

中国南方称章鱼为“八爪鱼”,渤海地区称其为“八带鱼”。马来西亚北方称其为“猪母酸”。在台湾不少人称其thá-khò(源于日语たこ(蛸) tako),多数人称为章鱼,其他亦有“八带蛸”、“坐蛸”、“死牛”、“石居”、“石吸”、“望潮”等称呼。

八腕目中的章鱼科,是重要的商业性头足类,中国南部沿海的真蛸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产量,韩国和日本也把食用章鱼当做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蛸的干制品称“八蛸干”或“章鱼干”,除食用外,在中医的理论里面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的作用。

特征

章鱼的身体呈现鹅蛋形或圆形,肌肉强健,外套腔开口窄,体表一般不具水孔。

章鱼具有3个心脏,血液循环模式为闭锁式循环;八条,每条有240个吸盘;雄章鱼有一条专门用来交配的腕,称为交接腕;章鱼的口部具有形似鹦鹉喙的吻部,用以肢解食物,内部具有齿舌,用来刮取微小的食物颗粒。

腕吸盘1列或2列。雄性左侧或右侧第3腕茎化,腕腹缘具精沟,末端具勺状舌叶;茎化腕不能自断。漏斗外套锁退化。吸盘中会有可能有利牙。具1对退化针状内壳或无内壳。若具齿舌,齿舌侧齿一般单尖。胃和盲肠位于消化腺后部。

习性

章鱼为温带性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下,适应水温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为适宜,低盐度的环境会死亡。能摄食大型动物性浮游生物而成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

不同的章鱼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大部分的章鱼都生活在海底的洞穴内,甚至在洞穴内等待猎物出现。章鱼都有变色能力,这种变色能力来自章鱼体内的色素细胞,当遇到危险及静止时,有伪装的作用,藉以逃避敌人及伺机猎食[1][2]

章鱼具有发达的大脑。将食物放在一个有盖的玻璃瓶子内,实验人员示范打开瓶盖,再放入章鱼的鱼缸,章鱼会学习并尝试打开瓶盖进食。

章鱼是肉食性的,食物包括螃蟹鱼类贝类海星,大型的章鱼甚至捕食龙虾、大及中小型的鲨鱼[3]。章鱼的天敌不多,韧鱼是少数能压倒性制伏章鱼的海洋天敌,它们能将章鱼的触手逐一咬断。当章鱼遇到天敌时,会喷出墨汁逃走,或者以变色伪装。

章鱼墨汁是粘稠的混悬液,每毫升中含200mg球形颗粒,有些章鱼可连续六次往外喷射,储积“墨汁”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4]。墨汁的化学成分为黑色素(吲哚醌)和蛋白多糖复合体[5],还有麻痹敌人的毒素,对人类无害可食用,甚至可以作为写毛笔字用的墨汁。章鱼的触手如被折断,不久后可以重新长回。

另外,章鱼有喜欢钻进任何的洞穴内的习性,因此一些渔民(特别是日本的渔民)会以此特制出沉在海底的陶制蛸壶,章鱼进入蛸壶后便无法逃出来。

智力

章鱼的智力多寡长久以来一直为科学家所争论[6][7][8]迷宫等相关解谜实验显示章鱼具有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来源请求],有假说认为章鱼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靠天生的本能行为。因为章鱼无法从亲代那边学习到任何行为,幼年的章鱼间也几乎无任何交流。

章鱼具有相当复杂的神经系统,但是脑部只占一部分,三分之二都位于其腕足,这让章鱼的腕足具有许多复杂的自发性动作。章鱼复杂的反射动作显示章鱼至少有三种层次的神经控制系统。某些章鱼物种,例如拟态章鱼,会去模仿其他海中生物的移动方式。

在实验室中,章鱼可以被训练,使其能够快速地分辨不同的形状的物体[9]。章鱼也被认为可能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此外也被观察到似乎具有游戏的行为,章鱼甚至能够登上渔船,偷取上面的螃蟹。章鱼是唯一被认为具有使用工具能力的无脊椎动物[来源请求],目前发现有四只纹理章鱼身上携带着椰子壳,并利用椰子壳当做栖身之所[10][11][12]

章鱼料理

日本人用来捕捉章鱼的蛸壶

参见

参考文献

  1. Ruppert, Edward E.; Fox, Richard S.; Barnes, Robert D. Invertebrate Zoology. Cengage Learning. 2008: 363–364. ISBN 978-81-315-0104-7. 
  2. Semmens. Understanding octopus growth: patterns, variability and physiology.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2004, 55: 367. doi:10.1071/MF03155. 
  3. (英文)章魚吃鯊魚. National Geographic. 
  4. Mather, Anderson & Wood (2010),第107页.
  5. Derby, C. D. Cephalopod Ink: Production, Chemistry,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Marine Drugs. 2014, 12 (5): 2700–2730. doi:10.3390/md12052700. 
  6. Stewart, Doug. Armed but not dangerous: Is the octopus really the invertebrate intellect of the sea. National Wildlife. 1997, 35 (2) [2018-06-06]. 
  7. Giant Octopus – Mighty but Secretive Denizen of the Deep. Web.archive.org. 2008-01-02 [2014-02-04]. 
  8. Zimmer, Carl. How Smart is the Octopus?. Slate.com. 2008-06-23 [2018-06-06]. 
  9. Octopus intelligence: Jar opening. BBC News. 2003-02-25 [2014-02-04]. 
  10. Finn, J. K.; Tregenza, T.; Norman, M. D. Defensive tool use in a coconut-carrying octopus. Current Biology. 2009, 19 (23): R1069–70. PMID 20064403. doi:10.1016/j.cub.2009.10.052. 
  11. Morelle, Rebecca. Octopus snatches coconut and runs. BBC News. 2009-12-14 [2010-05-20]. 
  12. Coconut shelter: evidence of tool use by octopuses. EduTube Educational Videos. [201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