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仿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氟仿
IUPAC名
Trifluoromethane
三氟甲烷
别名 Fluoryl、氟利昂23、Arcton 1、HFC-23、R-23、FE-13、UN 1984
识别
CAS号 75-46-7  ✓
PubChem 6373
ChemSpider 21106179
SMILES
InChI
InChIKey XPDWGBQVDMORPB-UHFFFAOYAM
EINECS 200-872-4
ChEBI 24073
RTECS PB6900000
性质
化学式 CHF3
摩尔质量 70.01 g·mol⁻¹
外观 无色气体
熔点 -155.2 °C (117.95 K)
沸点 -82.1 °C (191.05 K)
溶解性 1 g/l, 20 °C
溶解性(有机溶剂) 可溶
蒸气压 4.38 MPa at 20 °C
kH 0.013 mol.kg-1.bar-1
pKa 25 - 28
结构
分子构型 四面体
危险性
安全术语 S:S38
主要危害 压抑神经系统
NFPA 704
0
2
0
 
闪点 不可燃
相关物质
相关化学品 氯仿溴仿碘仿氟甲烷二氟甲烷四氟化碳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氟仿(英语:Fluoroform)是一种化学式为CHF3的有机化合物,是卤仿的一种。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三氟甲烷是制造铁氟龙时的副产品,生物体对三氟乙酸进行脱羧反应也会产生微量的三氟甲烷[1]。三氟甲烷可用作制冷剂灭火剂使用。

制备

第一次制备三氟甲烷是由法国化学家莫里斯·马士兰(Maurice Meslans)在1894年用碘仿和干燥氟化银产生剧烈反应而产生[2]。后来奥图·拉夫(Otto Ruff)将氟化银改成氟化汞氟化钙的混合物,改善了制备的过程[3]。上述的交换反应可以使用碘仿及溴仿,不过交换前二个卤素原子时,会产生剧烈反应。后来爱伯特·亨纳(Albert Henne)将上述的反应变成二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用溴仿和三氟化锑合成一溴二氟甲烷,再和氟化汞反应产生三氟甲烷,这是第一个有效率制备三氟甲烷的方法。[3]

工业应用

在半导体产业中,三氟甲烷用在二氧化硅氮化硅等离子蚀刻(plasma etching)中。三氟甲烷也是一种制冷剂(冷媒),名称为R-23HFC-23,因为其不含氯,不会造成臭氧层破洞,有时会用来会取代造成臭氧层破洞的三氟氯甲烷(cfc-13)。

三氟甲烷因为其低毒性、不容易反应及高密度,可用作灭火剂使用。此时常使用杜邦的商标名称FE-13代表三氟甲烷。三氟甲烷过去曾用来取代气体灭火系统中的海龙1301(cfc-13b1)。

有机化学

三氟甲烷在去质子化后是一种提供CF3-的试剂,分子为弱酸性,pKa为25–28。三氟甲烷是CF3Si(CH3)3的前体[4]

温室气体

三氟甲烷是强力的温室气体。依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秘书处的评估,其100年的全球暖化潜势为11,700,也就是一公斤的三氟甲烷在一百年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效果和11,700的二氧化碳相当。后来评估的结果(IPCC, 2007),其100年的全球暖化潜势又高于原估测值,为14,800[5]。其在大气中的生命期为270年[5]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的气候报告,三氟甲烷是2001年前大气中丰度最高的氢氟碳化合物。自2001年起才被车用空调制冷剂HFC-134a(1,1,1,2-四氟乙烷)所超越。过去三氟甲烷的排放,大部分是在制造制冷剂HCFC-22(一氯二氟甲烷)时无意产生及释放的产物。

依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温室气体排放资料[6] 来看,1990年至2000年在公约中附件1的国家(发达国家)中HFC-23的排放量有显著的下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清洁发展机制自2003年起已提供资金给公约中不在附件1的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减少在制造HCFC-22时无意排放的三氟甲烷。依世界气象组织的臭氧部分资料来看,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最大的HCFC-22供应者[7]京都议定书管制所有氢氟碳化合物(HFC)的排放。三氟甲烷可以用等离子或都用高温焚烧的方式破坏,以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

其他物理性质

性质 数值
-100 °C时的密度(液态) 1.52 g/cm3
-82.1 °C时的密度(液态) 1.431 g/cm3
-82.1 °C时的密度(气态) 4.57 kg/m3
0 °C时的密度(气态) 2.86 kg/m3
15 °C时的密度(气态) 2.99 kg/m3
偶极矩 1.649 D
临界压力 (pc) 4.816 MPa (48.16 bar)
临界温度 (Tc) 25.7 °C (299 K)
临界密度 (ρc) 7.52 mol/l
压缩因子 (Z) 0.9913
偏心因子Acentric factor) (ω) 0.26414
25 °C时的黏度 (η) 14.4 μPa.s (0.0144 cP)
定容摩尔热容 (CV) 51.577 J.mol−1.K−1
汽化热 (lb) 257.91 kJ.kg−1

参考资料

  1. Kirschner, E.,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 1994, 8.
  2. Meslans M. M. Recherches sur quelques fluorures organiques de la série grasse. Annales de chimie et de physique. 1894, 7 (1): 346–423 [2010-12-03]. 
  3. 3.0 3.1 Henne A. L. Fluorofor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37, 59 (7): 1200–1202. doi:10.1021/ja01286a012. 
  4. Rozen, S.; Hagooly, A. "Fluoroform" in Encyclopedia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Ed: L. Paquette) 2004, J. Wiley & Sons, New York. doi: 10.1002/047084289
  5. 5.0 5.1 Forster, P., V. Ramaswamy, P. Artaxo, T. Berntsen, R. Betts, D.W. Fahey, J. Haywood, J. Lean, D.C. Lowe, G. Myhre, J. Nganga, R. Prinn, G. Raga, M. Schulz and R. Van Dorland.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 (PDF).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7 [2010-12-03]. 
  6. 存档副本. [2010-12-03]. 
  7. 存档副本. [2010-12-03]. 

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