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
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
任期
1946年3月12日-1947年2月25日
前任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安德烈耶夫
继任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帕尔菲诺夫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
任期
1939年3月22日-1948年8月31日
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
任期
1939年3月21日-1940年9月6日
前任职位设立
继任格奥尔基·亚历山德罗夫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任期
1938年7月15日-1947年6月20日
前任职位设立
继任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塔拉索夫
联共(布)列宁格勒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
任期
1934年12月15日-1945年1月17日
前任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
继任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库兹涅佐夫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6年2月26日
 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马里乌波尔
逝世1948年8月31日(1948岁-08-31)(52岁)
 苏联诺夫哥罗德州瓦尔代区
国籍 苏联
政党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
职业苏联政治家
获奖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红旗勋章 一级苏沃洛夫勋章
一级库图佐夫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 保卫列宁格勒奖章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中忘我劳动奖章 莫斯科建城八百周年奖章

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俄语: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Жданов,1896年2月26日—1948年8月31日),斯大林时期主管意识形态的苏联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涯

日丹诺夫于1915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在随后连升数级。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日丹诺夫成为了列宁格勒第一书记,并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36年,大清洗时他签署了176份处决名单,并在8月和斯大林解除了雅戈达内务人民委员部主席的职务。1937年3月,日丹诺夫宣布所有省级党委书记都有重新选举,通过这个手段清洗党员。1938年9月,被任命为改组后的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部长,期间他强力推行艺术作品社会主义化。7月至1947年6月,他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苏联海军军事委员会成员。

他的崛起恰好与叶若夫的倒台相吻合。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日丹诺夫指出,"除了镇压以外的其他手段可以用来执行"国家和劳动纪律"。日丹诺夫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其中他提议"既然资本主义分子已经被消灭,那么就废除党的大规模清洗"。1939年3月大会结束时,日丹诺夫被提升为政治局的正式成员,兼任中央委员会秘书。6月29日,他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表达了他所谓的"个人"观点,即英国和法国并不认真希望与苏联建立军事联盟,"我的朋友们并不同意"。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三个月后苏联签署《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第一个公开暗示。

1940年6月日丹诺夫前往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 [1],督导建立当地的苏维埃附庸政权并促进波罗的海周边国纳入苏联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丹诺夫负责列宁格勒防卫抵抗德军。1944年9月4日他在莫斯科主持了苏联与芬兰的停战协定,并以盟军战胜国代表身份代管芬兰政府,直到1947年巴黎和约签订后苏联退出芬兰。

1946年起,斯大林派日丹诺夫负责苏联文化政策推动与制订。他上任后的首项举措是于1946年12月指使迫害苏联的异见文学家,如安娜·阿赫玛托娃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日丹诺夫曾称阿赫玛托娃是“妓女、修女”、“卑鄙的文痞” [2]

1947年他组织苏联共产党情报局,刻意团结联络欧洲各国共产党。1948年2月起,他开始批判整肃音乐家,特别批判所谓音乐界作曲的“形式主义”(只为音乐而创作音乐)不服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理念的作风。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都因此受到批判。

1948年他病逝于莫斯科;音乐家高萨契夫在自回忆录里打趣说:“日丹诺夫再也不能管他喝多少酒,及监视他一整天生活作息;也许斯大林应该阻止日丹诺夫喝多少酒、还是改喝果汁,日丹诺夫也许可以因此有益健康多活几年”;[3]蒙特费奥雷认为斯大林要对日丹诺夫的死负最大责任,原因是日丹诺夫无法接掌芬兰共产党的事业[4]斯大林曾经属意日丹诺夫为他政治继承人,但是日丹诺夫健康日坏,无法再承担政务重任;再者贝利亚马林科夫也为争夺斯大林权力宝座而排挤日丹诺夫。

他儿子尤里(1919-2006)于1949年娶了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因此结为儿女亲家,但在一年后的1950年就离婚,他们有个女儿名为Yekaterina。

日丹诺夫主义

1934年8月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时,日丹诺夫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文学创作为意识形态服务,[5]并载入《苏联作家协会章程》。[6]日丹诺夫于是展开了对大批作家和文人的批判、斗争和镇压。而日丹诺夫主义则导致对一批苏联著名作家艺术家,包括左琴科、阿赫玛托娃肖斯塔科维奇的批判。

1946年,日丹诺夫提出了有关文化的思想,被称为日丹诺夫主义,对苏联的直接影响持续到50年代晚期。日丹诺夫主义涉及文艺问和哲学问题。他的主张大量减少了该域的文化,改以简单、科学性的图表或符号来象征某些道德价值。 [7]它要求“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在现实的描绘之中展现出明亮的历史远景”,用政治宣判的方式解决文学问题,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吹“无冲突论”。他提出文学家应以政策为创作指针。日丹诺夫重申了列宁斯大林以苏维埃制度为指针的要求,要求党员作家“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1947年,在讨论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时,日丹诺夫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确立为哲学史的定义。他认为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实际上用斯大林主义的政治逻辑去规范哲学史研究,从而让本应客观公正的哲学史研究顺从于政治权力。日丹诺夫于是被苏联人视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代表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所作的有关哲学史教材的发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50年代末日丹诺夫死后,被打压的苏联艺术界再次复甦,产生了大量抽象与创造性的作品。

纪念

他的出生地马里乌波尔曾在斯大林的影响下改为日丹诺夫市,并在市中心广场树立纪念碑。直到1989年再度改回马里乌波尔,而纪念碑则在1990年拆除。

注释

  1. Analytical list of documents, V. Friction in the Baltic States and Balkans, June 4-September 21, 1940 (html). Telegram of German Ambassador in the Soviet Union (Schulenburg) to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 [2007-03-03]. 
  2. Andrei Zhdanov. History in an Hour. 2012-02-26 [2018-10-24]. 
  3. Simon Sebag Montefiore, in "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 ISBN 1-4000-4230-5
  4. Carl O. Nordling,"Stalin's insistent endeavors at conquering Finland"
  5. 《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
  6.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建国初期的接受与转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
  7. Stites, Richard. Soviet Popular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7.

参考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