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伽利略号于1996年拍摄到的木星大红斑。
地球和大红斑的大小比较

大红斑(英语:Great Red Spot,缩写简称GRS)是一个在木星赤道以南22°存在很久的巨大反气旋风暴。自1830年开始,已经被持续观测了189年。但在1665年-1713年间已有观察的纪录,也有可能是相同的风暴,如此表示它已经持续存在至少350年[1][2][3]。这样的风暴类木行星的大气扰动中并不少见。

性质

大红斑是逆时针旋转的,周期大约是6地球日[4],或14个木星日。它的直径是东西长24,000–40,000公里,和南北宽12,000–14,000公里,大到足以放进2至3个地球。在2004年初,大红斑在经度的方向上只有一个世纪前的一半大小,而之前它的直径是40,000公里,若以目前的速率继续缩减,它在2040年将变成圆形,但是由于邻近喷射气流的畸变作用,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5]。人们不知道大红斑会持续存在多久,或者是否是波动变化的正常结果[6]

红外线的长期资料显示大红斑在这颗行星上比其它云彩更大且更冷(也意味着,高度较高)[7],大红斑的顶大约在周围的云层之上8km,而且,仔细的追踪大气中的特征,回溯至1966年—,显露了大红斑是逆时钟旋转的,并且从旅行者1号飞掠时拍摄的第一部微速摄影的影片获得证实[8]。这个斑点在空间中的位置由一个在它南方温和的东向喷射气流(顺行)和在它北方的一个非常强的西向气流(逆行)限制着[9],可是环绕大红斑边缘的风的尖峰速度大约是120米/秒(430公里/小时),内部的流动似乎是停滞的,只有少许的流入或流出.[10]。斑点的自转速度随着时间在减缓,或许是他的大小稳定减少的直接结果[11]

在观测上,大红斑的纬度是非常稳定的,典型的变化只在1度的范围内变动。但是,它的经度却是恒定的在变化著[12][13],因为木星在不同纬度上的转速是不同的,天文学家为不同的纬度定义了三个系统。系统II用在纬度超过10°之处,是依据大红斑的平均转速9小时55分42秒为基准定义的[14][15]。尽管如此,在19世纪初期,大红斑至少有10次 "领先" 系统II,它的飘移速率多年来有着显著的变化,并且曾与明亮的南赤道带链接在一起,在南热带的干扰下出现或消失[16]

大红斑呈现红色的原因尚不是很清楚,实验室的实验支持的理论,假设颜色是由复杂的有机分子,像是红磷或其它的硫化物造成的。大红斑的颜色也有巨大的变化,从红砖的红色到苍白鲑鱼红,甚至是白色。斑点偶尔会“消失”,但都出现在陷入南赤道带时,显然是因为红斑的凹陷造成。红斑与南赤道带结合时会明显可见,当赤道带是明亮的白色时,斑点倾向于暗色;而黑暗时,斑点通常是明亮的。斑点黑暗或明亮的变化并没有规则的周期性,例如在1997年之前的50年当中,在1961–66, 1968–75, 1989–90, and 1992–93,大红斑都是黑暗的[1]

大红斑不可以和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在2000年经过时在木星的北极观察到的大黑斑混淆[17]。并且要注意在海王星也有一个称为大黑斑的特征,后者是旅行者2号在1989年发现的影像,并且比较像是大气层的一个大气孔而不是风暴,而且在1994年以后就不存在了(虽然在北半球又曾经出现一个相似的斑点)[18]

对大红斑的研究

旅行者1号于1979年接近木星时拍摄的缩时摄影影片(36000倍速),可明显看出木星云带的运动和大红斑的旋转情形

第一位看见大红斑的人一般被认为是罗伯特·虎克,他在1664年描述木星上的这个斑点;然而,虎克所描述的斑点是在不同的区带上(北赤道区,但目前的位置在南赤道带)。较令人信服的是乔瓦尼·卡西尼在次年描述的一个永久的斑点[19],卡西尼的斑点从1665年-1713年,在可见光的波段下断断续续的被观测著[20]

现在展示在梵蒂冈的一片是1700年的Donato Creti帆布上,有着涉及木星上班点的小奥秘[21][22]。它是一系列描绘不同被放大的星空部分版画的一部分,是意大利人在各种各样场合作为背景的场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天文学家Eustachio Manfredi监督下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正确性。Creti的绘画是最早知道对大红斑是红色的描述。在1800年后期之前,不再有对木星大红斑的正式描述[22]

当前对大红斑的第一笔记录始自1830年代之后,并且在1879年之后才有较显著的影像,从17世纪被发现之后,到1830年有长达118年的空白没有被观测的纪录。原来的斑点是否消散并改变重组了,是否退了色,或者只是简单的观测上的贫乏,都无从得知[1]。与现在的斑点相比,古老的斑点观测历史较短且运动速度较慢,因此很难判断它们是相同的[21]

在1979年2月25日,当旅行者1号太空船以920万公里的距离掠过木星时,首度将大红斑清晰的影像传送回地球,可以看清楚160公里大小的横断面。西边(左边)有着五颜六色、波浪般的云彩模式,是大红斑活跃的区域,那里被观察到非常复杂和多变的云彩运动[23]

参见

资料来源

  1. 1.0 1.1 1.2 Beebe (1997), pp. 38–41.
  2. Staff. Jupiter Data Sheet – SPACE.coma. Imaginova. 2007 [2008-06-03]. 
  3. Anonymous. The Solar System - The Planet Jupiter – The Great Red Spot. Dept. Physics & Astronomy –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2015-08-30]. 
  4. Smith et al. (1979), p. 954.
  5. Irwin, 2003, p. 171
  6. Beatty (2002)
  7. Rogers (1995), p. 191.
  8. Rogers (1995), pp. 194–196.
  9. Beebe (1997), p. 35.
  10. Rogers (1995), p. 195.
  11. Rogers, John. Interim reports on STB (Oval BA passing GRS), STropB, GRS (internal rotation measured), EZ(S. Eq. Disturbance; dramatic darkening; NEB interactions), & NNTB. 英国天文协会. July 30, 2006 [2007-06-15]. 
  12. Reese and Gordon (1966)
  13. Rogers (1995), 192–193.
  14. Stone (1974)
  15. Rogers (1995), pp. 48, 193.
  16. Rogers (1995), p. 193.
  17. Phillips, Tony. The Great Dark Spot. Science at NASA. March 12, 2003 [2007-06-20]. 
  18. Hammel et al. (1995)
  19. Rogers (1995), p. 6.
  20. Rogers (2008), pp.111–112
  21. 21.0 21.1 Rogers (1995), p. 188
  22. 22.0 22.1 Hockey, 1999, pp. 40–41.
  23. Smith et al. (1979), pp. 95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