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典论》,是曹丕辑录他自己不同文章而成的文集,题材包括政治、文学及文化等。《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典论》5卷及《一字石经‧典论》1卷。《太平御览‧文部五》引述《西征记》指出《典论》曾刻于6块石碑上。现在石刻早已不存,除了被选入《昭明文选》而传世不已的〈论文〉1篇得以保存外,亦可在《三国志》裴松的注文中找到《典论》的叙文,后来清人严可均辑录《全三国文》时,从残卷缺页中辑成《典论》1卷。《典论》中的〈论文〉向来受文学研究者所重视,视为中国文学史上首篇专论文学的文学批评文章。

著书背景

争嗣

根据史料记载,曹丕与父亲曹操卞太后关系不及弟弟曹植杨修等人又不断称赞曹植之文采,皆不利曹丕争嗣。因此曹丕借此书使曹操另眼相看。

振兴文学地位

建安以前,文学创作屡受轻视,其中以扬雄贬斥汉赋为“童子雕虫篆刻”最为著名[1],曹丕之弟曹植也附和扬雄,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2]
曹丕在〈论文〉中却将文学创作的地位一下子提高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内容

篇目

典论》的篇目都是以二字命题的,如《奸谗》、《内诫》、《酒诲》、《自叙》、《论文》等等。这是两以来的通则,如扬雄的《问神》、王充的《对作》。

对“建安七子”的批评

曹丕在〈论文〉中批评“建安七子”各人的文章,以王粲及徐干为首。

文学批评

曹丕提出作家的才气不同会导致作品的风格有异,亦即“文气”的概念。
原文为“文以气(指才气,或解为个性)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有本质根据),不可力强而致(勉强求得)”。[3]

泛论文弊

他于文章点明两种文弊:

  1.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是指尊古卑今。
  2. “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 曹丕以历史事例指出文人互相贬损的习惯。

历史记载

根据《三国志》及《魏书》记载,曹丕写成《典论》以后,“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4]胡冲《吴历》亦提到曹丕“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孙权 ,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5]。 《魏志》又记载,后来魏明帝太和四年二月戊子,“以文帝《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及大学,共有六碑”[6]。表明曹丕自己及其后人都很重视这部《典论》。

《典论》一书在宋代已佚,今存《自叙》、《论文》两篇。严可均《全三国文》辑有《典论》佚文。清人孙冯翼有典论辑本,刊入《问经堂丛书》。另黄奭汉学堂丛书》亦有辑本。

争议

有人认为此书写于曹丕太子时期的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其中太子时期说影响最巨, 张可礼刘知渐李泽厚夏传才等人皆主此说。其证据主要有:

  1. 《典论・论文》中提到“融等已逝”,说明此文写于建安七子去世之后, 即建安二十二年之后。
  2. 魏国昭烈将、开阳侯卞兰的《赞太子赋》,可知《典论》在曹丕当太子时已经问世。

著名文句

  •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 “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成语只有“文人相轻”而已)
  • “家有敝帚 , 享之千金”(成语敝帚自珍”的由来)
  • “建安七子”文中首次将他们相提并论 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等七人

参考

  1. 《法言·吾子》
  2. 《与杨德祖书》
  3.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 [2012-11-07]. 
  4. 三国志
  5. 《吴历》
  6. 《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