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脏腑,是中医内脏的总称,通称五脏六腑。根据《素问‧五脏别论篇》,“脏”指的是人体内的五脏,即:(加上心包即为六脏),主要功能为生化和蓄存精气;以及六腑,即: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乘和传化水谷并积存精气。

中西医之辨

中医的脏腑,与西医提出的脏腑的生理结构并非相同。“象”指的是五脏六腑发挥功能时所呈现的表象。结合阴阳五行及脏象学说,五脏六腑的机能,可视为一种“表里对立”和“生化克制”的作用,以“脏”为“里”,以“腑”为“表”,并归纳出各个脏腑的表里对立关系;若整合脏腑于阴阳学说,则相对于腑时,脏属阴。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肝、心、脾、肺、肾皆为阴也。”

此外,除了五脏,“心包络”亦为脏,于六腑中的三焦相表里;由于病理变化与心相似,亦常于针灸以外的医术中视为心的外围,故亦归属于心。还有、女子胞(子宫),统称为“奇恒之腑”,由于它们功能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形同于腑,其功能又似脏,故取此一统称。

脏腑在生理上的功能特点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如脏有病多见虚证;腑有病多见实证;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每个脏腑各有它的功能活动,并通过经络血气等彼此连络及互相协调平衡以维持生命。

阴阳五行下的脏象学说

根据五行学说脏腑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对应五藏,在先秦两汉时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管子》认为,脾木、肺水、肾金、肝火、心土[1]。古文经家认为,脾木、肝金、火肺、肾水、土心。今文经家认为,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2]

黄帝内经》采用今文经家的说法,形成后世中医传统。

五脏

五脏分别与五行对应,即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各脏器又有个号的相生、相克关系,并依次序产生连续的关系:

  • 五脏的相生关系: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 五脏的相克关系: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根据阴阳学说,每个脏器又可根据其生理活动,分为阴阳两类状态,且两个状态必须协调,脏器才能正常运作;否则便有可能影响脏器本身的功能,若按上述五行的对应,阴阳失调更会进一步影响其他脏器的正常活动。

功能概述

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志,主血脉,在液为,开窍于。位于胸腔之内,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面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与小肠相表里
在五行属,主疏泄,魂之处,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开窍于,在志为怒,在液为与胆相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
在五行属,主藏,统血,谓之主,开窍于,主肌肉,运化水谷(营养物质),主升清,后天之本,主四肢,其华在,统血益气,在志为思,藏意生思,思伤脾。在液为;藏营,司运动,与胃相表里。在解剖上,中医的脾是仓廪之官。
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其附属功能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阳中为少阳,三焦为上焦。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六腑

六腑对应经络中的阳经,如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等。

注释

  1. 《管子》卷14〈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
  2. 许慎《五经异议》:“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古文尚书说,脾,木也;肺,水也;肾,金也;肝,火也;心,土也。”

延伸阅读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