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黑木耳

科学分类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纲: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目: 木耳目 Auriculariales
科: 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
属: 木耳属 Auricularia
种: 黑木耳 Auricularia heimuer
欧洲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短毛木耳 Auricularia villosula
美洲木耳 Auricularia americana

学名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Fr.) J.Schröt.
Auricularia heimuer F. Wu, B.K. Cui, Y.C. Dai (2014)
Auricularia villosula V. Malysheva (2014)
Auricularia americana Parmasto & I. Parmasto ex Audet, Boulet & Sirard

异名
  • Auricularia auricula
黑木耳
查看产生下列表格的真菌学模板
查看产生下列表格的真菌学模板
真菌形态特征
平滑的子实层
无明显蕈伞
子实层连接方式无适当分类
缺少蕈柄
孢印白色
异养腐生真菌
美味

黑木耳又称云耳木耳木檽[1]光木耳木蕊[2]树鸡[3]等,是木耳科木耳属一种食用菌

黑木耳在分类学中是一类复合种[4] :包括分布于欧洲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分布于中国东亚A. heimuerA. villosula以及主要分布于美洲A. americana

复合种分类

1789年,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被首次描述于欧洲,后来基于形态学研究,该学名被广泛用于包括分布在中国及北半球的大多数“黑木耳”。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渐表明,A. auricula-judae是包含4个已知种的复合种[4]

  •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欧洲木耳

仅分布于欧洲,生长在阔叶树上,种加词意为“犹大的耳朵”。

子实体光滑,呈红棕色的杯状或耳状形态,不透光,干后深褐色或黑色,边缘不裂或有浅裂,宽可达9cm,厚1–3mm;不孕面有明显的无色柔毛,干后略带棕黄色。横切面多有髓层。

  • Auricularia heimuer 黑木耳

主要分布于东亚,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生长在死亡的阔叶树及倒木腐木上,在栎属树木上更为常见,种加词为“黑木耳”的汉语拼音[5]

子实体光滑或略有皱褶,呈浅黄褐色或红褐色的耳状或不规则形态,边缘不裂,宽可达12cm,厚0.8–1.5mm,干后灰褐色或深褐色;不孕面有明显的白色柔毛。横切面有髓层。

  • Auricularia villosula 短毛木耳

广泛分布于东亚,在中国的分布比A. heimuer更广泛,可见于南方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种加词意为“长有细柔毛的”。同样生长在死亡的阔叶树及倒木腐木上,但在栎属树木上不常见。

子实体具有明显皱褶,呈黄褐色或红褐色的盘状或杯状形态,边缘不裂或有浅裂,宽可达5cm,厚1–2mm,干后灰褐色或深褐色;不孕面的短柔毛不明显。横切面无髓层。

  • Auricularia americana 美洲木耳

最早报告于加拿大东北部的冷杉上,也生长于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冷杉、云杉针叶树上,种加词意为“美洲的”。

子实体光滑,呈酒红色或红褐色的杯状或耳状形态,边缘不裂或有浅裂,宽可达8.5cm,厚1–3mm;不孕面有明显的无色柔毛,干后略带灰白色。横切面有髓层。

共同特征

子实体的表面往往覆盖在微小的,柔和的茸毛,以及褶皱和皱纹
随着子实体的年龄增长,它们的颜色变深。

子实体宽度在5-10cm左右,厚度1–3mm左右,深色不透光;新鲜时呈胶质,有弹性质感,变干后硬而脆。整体形状不一,由耳状、杯状、盘状至不规则形,无柄有非常短的柄。

A. villosula(短毛木耳)外,不孕面均有明显柔毛,且横切面有髓层。

历史

礼记•内则》载:春宜羔豚膳膏芗,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犊麑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膻。牛脩,鹿脯,田豕脯,糜脯,麇脯,麋、鹿、田豕、麇,皆有轩,雉兔皆有芼。爵,鷃,蜩,范,芝,菱,椇,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大夫燕食,有脍无脯,有脯无脍。士不贰羹胾,庶人耆老不徒食。[6]郑玄注:“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7]

吕氏春秋》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苏恭《唐本草注》载:桑、槐、楮、柳、榆,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

栖息地,生态和分布

黑木耳子实体可以在大量旧木材被发现。

黑木耳生长在落叶乔木和灌木的木材上,尤其是在接骨木上。90%的黑木耳在接骨木上生长,但不总是这样。[8]

中国是木耳的主要生产国,产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黑龙江等地,其中黑龙江省东宁县绥阳镇是中国最大的黑木耳基地。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生产。

生于枯死的树干上,也可以用阔叶树类的段木和木屑人工栽培;生长需散光、湿润和温暖。

黑木耳可以全年被发现,但最常见于秋季。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欧洲,北美,亚洲,澳洲,南美洲[9]和非洲。

栽培

现今木耳的栽培方式可分为二:

原木栽培

原木可以是枫香树、桦木、樱桃树、山核桃树、再将原木锯成长一米左右的椴木,牡丹江市又有用锯末、豆秸和稻糠代替原木栽培。

菌床栽培

菌床从中间断开向两侧浇水。床面制作要压平、浇水,水要浇透。待木耳长大后会破袋出耳。木耳采摘完毕,菌床会杂草丛生,可直接对菌床上喷洒除草剂。

应用

食材

中国广东的凉拌木耳菜
黑木耳营养成分, 干燥.[10][11]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293.1 kcal(1,226 kJ)
0.2 g
10.6 g
膳食矿物质
(38%)
375 mg
(1423%)
185 mg
(29%)
201 mg
参照美国标准的相对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来源:(英文)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高于白木耳,其中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帮助肠胃蠕动,能有助于解决便秘症状,也有助于保护肠胃、美容养颜与强化免疫能力。不过在食用禁忌方面,因为黑木耳具有活血功效,故女性需注意避免在生理期食用。[12]

民间医药

黑木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饮膳正要》称其“利五脏,宽肠胃”。《随息居饮食谱》载:“补气耐饥,活血,治跌扑上,凡崩淋血痢痣患肠风,常食可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注意养生,嗜食薏米和木耳,有诗曰:“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木耳脯美胜肉”,所以“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檽,以软湿者佳也。曰鸡、曰㙡,因味似也。”[13]

黑木耳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维生素B2含量是米的10倍,新鲜的黑木耳每100克含铁98毫克,含量是肉类的100倍以上,钙质为肉类的30倍。黑木耳含有的丰富胶质,对人体消化系统有良好的清润、补气益智、润肺补脑作用。其清肠、润肺功效对肺虚咳嗽、久病体虚,肢体麻木具有功效。此外亦具止血作用,主治咯血、吐血、血痢、崩漏、痔疮出血、便秘带血等。黑木耳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对肿瘤有一定预防效果,亦能减少血液凝块、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栓的作用。

药理学

黑木耳一直是医药应用研究的主题。1980年代的实验结论显示从黑木耳分离的葡聚糖具有强大的抗肿瘤特性,[14]此研究有异于早期的研究。早期的研究结论,虽然表明从其他几个真菌物种水提取物有抗肿瘤作用,但从黑木耳提取物中却没有。[15]此外,利用小鼠作实验,针对遗传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从黑木耳提取的多糖有降血糖作用。用包括多糖的食物喂养的小鼠,能降低从食物中摄取的血糖胰岛素尿葡萄糖。[16]

另一种从黑木耳提取的多糖(主要是由甘露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木糖组成),具有抗凝血特性。[17]

参考文献

  1. 《证类本草》
  2. 《道城志》
  3. 韩愈有《答道士寄树鸡》诗,钱仲联题解:“ 魏本引祝充曰:‘树鸡,木耳之大者。’”苏轼《和陶诗》:“黄菘养士羔,老楮生树鸡。”
  4. 4.0 4.1 吴芳; 戴玉成. 黑木耳复合群中种类学名说明. 菌物学报. 2015, 34 (4): 604–611. doi:10.13346/j.mycosystema.150052. 
  5. Wu F; Yuan Y; Dai Y; Du P. Species clarific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ultivated Auricularia mushroom "Heimuer": evidence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Phytotaxa. 2014, 186 (5): 241–253. doi:10.11646/phytotaxa.186.5.1. 
  6. 《礼记•内则》. 古诗文网. [2023-09-16]. 
  7. 《齐民要术》卷十. 古诗文网. [2023-09-16]. 
  8. Harding 2008, p. 121
  9. Hanson, Amy M.; Hodge, Kathie T.; Porter, Leila M. Mycophagy among primates. Mycologist. 2003, 17: 6–10. doi:10.1017/S0269915X0300106X. 
  10. Hobbs, Christopher. Medicinal Mushrooms: An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 Healing & Culture. Culinary Arts Ltd. 1995: 73. ISBN 1-884360-01-7. 
  11. Gilbert, Frank A.; Robinson, Radcliff F. Food from fungi. Economic Botany. 1957, 11 (2): 126–45. JSTOR 4287926. doi:10.1007/BF02985303. 
  12. 锺碧芳. 中醫師教你 羅珮琳 食療清肺10招. 常春月刊. 2013年11月, (368期): 35. 
  13. 李时珍.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本草纲目》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一六六页.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明代. 
  14. Misaki, A.; Kakuta, M.; Sasaki, T.; Tanaka, M.; Miyaji, H. Studies on interrelation of structure and antitumor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antitumor action of periodate-modified, branched (1→3)-β-D-glucan of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and other polysaccharides containing (1→3)-glycosidic linkages.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1, 92 (1): 115–29. PMID 7196285. doi:10.1016/S0008-6215(00)85986-8. 
  15. Ikekawa, Tetsuro; Uehara, Nobuaki; Maeda, Yuko; Nakanishi, Miyako; Fukuoka, Fumiko. Antitumor activity of aqueous extracts of ediblemushrooms. Cancer Research. 1968, 29 (3): 734–5. PMID 5813100. 
  16. Yuan, Zuomin; He, Puming; Cui, Jianhui; Takeuchi, Hisanao. Hypoglycemic effect of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om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Quel. on genetically diabetic KK-Ay mice.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8, 62 (10): 1898–1903. PMID 9836425. doi:10.1271/bbb.62.1898. 
  17. Yoona, Seon-Joo; Yub, Myeong-Ae; Pyunb, Yu-Ryang; Hwangb, Jae-Kwan; Chuc, Djong-Chi; Juneja, Lekh Rajc; Mourão, Paulo A. S. The nontoxic mushroom Auricularia auricula contains a polysaccharide with anticoagulant activity mediated by antithrombin. Thrombosis Research. 2003, 112 (3): 151–8. PMID 14967412. doi:10.1016/j.thromres.2003.10.022. 

参见

外部链接

  • 木耳, Muer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