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于2022年8月13日 (六) 10:20提交的版本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6), 員 → 员, 貴 → 贵, 擔 → 担 (2), 國 → 国, 學 → 学 (11), 參 → 参 (4), 會 → 会 (4), 長 → 长 (3), 與 → 与 (12), 軍 → 军 (8), 間 → 间, 處 → 处, 龍 → 龙 (2), 漢 → 汉, 風 → 风 (3), 戲曲 → 戏曲, 愛 → 爱, 縣 → 县 (3), 權 → 权 (2), 無 → 无 (8), 構 → 构 (2), 關 → 关, 將 → 将 (2), 劉 → 刘 (8), 舊 → 旧, 張 → 张, 陽 → 阳 (7), 協 → 协, 馬 → 马, 應 → 应, 寧 → 宁, 蘇 → 苏 (2), 筆 → 笔, 見 → 见 (3), 來 → 来 (9), 孫 → 孙, 義 → 义 (2), 對 → 对 (8), 動 → 动, 親 → 亲, 極 → 极, 樂 → 乐 (3), 樣 → 样, 傳 → 传 (7), 號 → 号 (3), 譯 → 译, 類 → 类, 簡 → 简, 稱 → 称 (2), 為 → 为 (22), 於 → 于 (5), 覽 →…)

陶渊明
元亮
五柳先生
出生大约在晋废帝在位年间(一说365年[1]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逝世宋文帝元嘉四年 427年(61-62岁)
浔阳县[2]
国籍晋、宋
籍贯浔阳柴桑
配偶翟氏(翟法赐的妹妹)
儿女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父母父:陶逸
母:孟氏(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携子》塑像

陶渊明(365年[1][[Category:365年[1]出生|T]]—427年)[3],名元亮,自号五柳先生[4],私谥靖节先生[5]。在唐朝文献中,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被称作陶泉明[6]陶深明[7]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省庐山市[8])人。东晋刘宋的文学家,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曾为武昌郡守,自曾祖、祖、及父,都在东晋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担任高官,受王羲之和儿子王凝之提拔而短暂地当过江州祭酒,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在叔叔晋安郡太守 ( 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 ) 陶夔协助下当上彭泽县令,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做了八十一天就辞职归故里,隐居不再出仕。

思想

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入世抱负[3]

三十岁时陶渊明先后入了桓玄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勤王的僚属,但是后来桓玄篡晋,他又加入了刘裕讨伐桓玄的义军幕府(公元404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3],他意识到了刘裕也非真心匡复晋室,遂急流勇退以明哲保身,辞去彭泽令以避覆灭之祸,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见《归去来兮辞》第一段最后一句为“抚孤松而盘”,第二段最后一句为“乐夫天命复奚”,各缀最后一字成桓疑)。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后,在贫困躬耕中隐居的陶渊明,以隐喻手法写下了《桃花源记》表达对此事最大的谴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暴秦虽然酷虐,此时尤过于秦乱,所以闻者皆叹惋,在《桃花源诗》首即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点明其意[来源请求]

进入刘宋之后,陶渊明贫病加剧,江州刺史檀道济去劝他弃隐出仕,但是他不受馈赠,不为所动,就是不放弃他隐居求志、不食周粟的风范(因为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及自身俱在东晋为官,如同张良其家五世相韩,之后一生为韩报仇)。正如他诗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他的后半生,正实践着他入刘宋后所改的名—,一生遂潜龙勿用了!

陶潜《桃花源记》对现实有深刻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与外界并无太大分别,一样是“往来耕作”,“屋舍俨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处,“怡然自乐”。桃花源中似乎没有村社一类的基层组织,又因与世隔绝,外界一切机构组织都无由对之施用权力,人们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会赖以支撑的社会制度,恰恰是人们不能幸福美满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机构都是多余的,乃是破坏和平安宁的根源。[9]

陶渊明曾经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千字文》中也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格言。

作品

梁昭明太子萧统搜求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传[10]、序[11]

  • 五言诗:《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桃花源》并序(序被通称为《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责子》、《述酒》、《蜡日》、《杂诗》十二首、《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挽歌诗》三首等。

辞赋

颐和园长廊彩绘:渊明爱菊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柳先生传》寄托文章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个性情怀,其文章洒脱自然,如文章所说:“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或许五柳先生就像无怀氏、葛天氏那时代的人吧!《晋古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员文》、《自祭文》。

小说

成书于南朝的志怪小说搜神后记》十卷旧题为陶潜撰。鲁迅认为“陶潜旷达未必拳拳于鬼神,盖伪托也”[12]

伪托

  • 北齐阳休之编陶潜集十卷中收入《五孝传》、《四八目》。纪晓岚四库总目提要》指出《五孝传》、《四八目》是伪托。

文学影响

  •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且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陶诗“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
  •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虽列之为中品,却推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世对陶诗评价甚高,唐宋以后对陶诗更推崇备至。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13]。《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朝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14]又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15]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且唐朝山水田园派代表性诗人孟浩然非常崇拜陶潜,风格与其极为相似。
  • 元朝戏曲家马致远,因仰慕陶渊明而自号“东篱”,后人辑散曲集为《东篱乐府》。

其他

子嗣

  • 陶渊明有五子陶俨(小名阿舒)、陶俟(小名阿宣)、陶份(小名阿雍)、陶佚(小名阿端)、陶佟(小名阿通),阿雍、阿端是挛生兄弟,另有一女,名字与排行皆不详。曾于《责子诗》中感叹:“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及《和刘柴桑》中提及:“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除了长子阿雍为陈氏所生,其他皆为崔氏所生。

轶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决定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

白衣送酒

一年重阳,陶渊明无酒可饮,在篱边怅望许久,忽有白衣人奉王弘命,为其送酒,陶渊明接过便喝,醉后便归。[16]

衍生作品

小说

注释

  1. 1.0 1.1 沈约《宋书》卷九三: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2. 《陶征士诔》:尬卡嘎咪卡巴卡里。
  3. 3.0 3.1 3.2 龚斌. 〈前言〉. 《陶淵明集校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09. ISBN 978-7-5325-603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 《陶征士诔》
  6.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泉明,不饮杯中酒。
  7. 《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五·隐逸》:时彭城刘遗人遁迹庐山,陶深明亦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
  8. 星子县政府网——陶渊明故里在哪里?. [2014-05-29]. 
  9. 郭少棠. 旅行:跨文化想像.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67. 
  10. 萧统:《陶渊明传》
  11. 萧统:《陶渊明集序》
  1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志怪书(上)》《鲁迅全集》9
  13. 萧统:《陶渊明集序》
  14.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15. 苏轼:〈与苏辙书〉
  16. 《续晋阳秋》:陶渊明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之,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续晋阳秋》

参考文献

  • 归园田居 陶潜, 中华文化研习中心
  • 吴仁杰. 陶靖节先生年谱. 
  • 孟二东译注 《陶渊明集注》 ISBN 978-7-80626-064-7.
  • 梁启超:《陶渊明》;《饮冰室专集之九十六》,《饮冰室合集》12
  • [1] 商业周刊 人本教育札记精选 2016.09.30

研究书目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
  • 钟嵘:《诗品
  • 萧统:《昭明文选
  •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页201-229。
  • 李长之. 陶淵明传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田晓菲. 尘几录:陶淵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北京. 2007. 
  • 蔡宗齐著,金涛译:《陶潜作品中“命”的视角与随之而变化的人生画面》,载章培恒编:《中国中世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下册,页9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