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BXHS-bot留言 | 貢獻於2023年9月18日 (一) 17:37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錢恩鑅賓四,是出身江蘇無錫歷史學家哲學家作家等,亦是吳越錢氏的後代。他是香港新亞書院新亞中學的共同創辦人。

生平

初為人師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歲入私塾讀書。宣統三年(1911年),因辛亥革命,中學學校停辦,遂輟學,在家自學。民國元年(1912年),年十八,抗顏為人師,任教於家鄉小學。

執教中學

民國十一年(1922年),先後八年,受聘集美、無錫三師、蘇州省立中學執教。

執教大學

民國十九年(1930年),錢穆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1]。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北平八年,先後授課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發表清朝學術史研究的力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流寓西南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軍興,錢穆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齊魯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國史大綱》出版。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4月,錢穆與江南大學同仁唐君毅一起應廣州私立華僑大學校長王淑陶之邀,從無錫南下廣州任教[注 1]。5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中政會約集民主社會黨、青年黨領導人討論組織經濟研討委員會,朱家驊陳立夫等50餘人出席,會議推定閻錫山陳啟天萬鴻圖張其昀、錢穆、程天放袁守謙等13人為起草綱領委員[2]:8916

遷港辦學

1949年10月,錢穆隨廣州私立華僑大學南下香港[3],出任「亞洲文商學院」(新亞書院前身)院長。[4]

1950年,亞洲文商學院更名「新亞書院」。1955年,港英當局贈予其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5]。1956年,錢穆與胡美琦在香港結婚。1960年,錢穆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又獲頒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錢穆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錢穆一生以教育為業,五代弟子冠蓋雲集,余英時嚴耕望等人皆出門下。

1973年,錢穆等人創立新亞教育文化會,並在新亞書院位於九龍土瓜灣的舊址改辦新亞中學

台灣定居

台北錢穆故居外景
錢穆故居客廳內懸掛的朱熹墨寶

1967年10月,錢穆自。1968年,遷居素書樓。自錢穆來台,築素書樓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該地點為蔣介石直接下令撥用與建樓。

1968年,錢穆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舉時,錢氏名落孫山。1966年始獲提名,錢氏恥而不受,並憤憤表示:「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一次選舉院士,當選者多到八十餘人,我難道不該預其數!」兩年後,錢氏始同意列名院士。在胡適有生之年,錢穆就是未能當成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日後李敖評價認為這是不公道的:「錢穆的理學怪說固不足論,但他在古典方面的樸學成就卻更該先入選成院士。」

1969年,應張其昀之邀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此後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視力因白內障而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由夫人胡美琦誦讀整理出版為《晚學盲言》。

1989年,錢穆應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之邀請,在夫人陪伴下返港出席新亞書院40周年校慶,此乃錢氏生前最後一次出席公開活動。

1989年,發生素書樓事件,時任台灣民意代表陳水扁台北市議員周伯倫質詢台灣當局財產遭錢穆不當佔用,要求錢穆搬家,改設立紀念館。為避嫌,錢穆於1990年5月主動遷出素書樓。素書樓事件在日後無論在陳水扁競逐台北市市長,還是台灣當局領導人時,都是選舉對手指斥他「殘酷不仁」的事證之一。

在遷出素書樓3個月後,錢穆於同年8月30日,在台北市杭州南路寓所過世[6]

錢穆去世後,他的侄子錢偉長表示希望能來台,當時的李登輝政府宣稱「同意」其入境,然而以「公開宣布脫離共產黨」為條件刁難錢偉長(註:錢偉長是民盟盟員,並非共產黨員);錢氏子女們只好趕赴香港參加9月30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舉行的公祭。[7]

1992年,胡美琦奉錢穆靈骨,歸葬故里蘇州太湖之濱。

家庭

學術

錢穆沒有接受過現代大學訓練,他的治學理念受呂思勉影響甚深。當胡適學派反對「崇古」與「迷信」,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與否定態度時,錢穆等人立表異議,說「余任上古史課,若亦疑古,將無可言」[9]。他在《國史大綱》一書中說:「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錢穆後來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於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礎上提出新說:「……而余則疑《堯典》,疑《禹貢》,疑《易傳》,疑老子出莊周后,所疑皆超於頡剛。然竊願以考古名,不願以疑古名。疑與信皆須考,余與頡剛,精神意氣,仍同一線,實無大異。」[10]

著述

史學

  • 《周公》,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9年。
  • 《劉向歆父子年譜》,《燕京學報》第七期,1930年。
  • 《國史大綱》上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40年6月。
  • 《中國歷史精神》,台北國民出版社出版,1951年11月。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
  • 《黃帝》,台北勝利出版社出版,1954年。
  • 《秦漢史》,香港新華印刷股份公司出版,1957年3月。
  • 《中國歷史研究法》,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出版,1961年12月。
  • 《史記地名考》,香港太平書局出版,1962年10月。
  • 《史學導言》,台北中央日報社出版,1970年5月。
  • 《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73年2月。
  • 《孔子傳》,台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出版,1974年8月。
  •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 ,台北聯經出版,1979年。
  • 《歷史與文化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79年8月。
  •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台北東昇出版公司出版,1981年12月。
  • 《古史地理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2年7月。
  • 《中國史學發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9年3月。

思想

  • 《論語文解》,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18年11月。
  • 《論語要略》,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5年3月。
  • 《孟子要略》,上海大華書店出版,1926年。
  • 《墨子》(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0年3月。
  • 《王守仁》,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0年3月。
  • 《國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5月。
  • 《惠施、公孫龍》,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8月。
  • 《老子辨》,上海大華書店出版,1932年。
  • 先秦諸子系年》上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5年12月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7年5月。
  • 清儒學案》,重慶,為國立編譯館寫,1942年稿成佚失。
  • 《孟子研究》,上海開明書店出版,1948年。
  • 《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印務公司出版,1951年12月。
  • 《中國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2年11月。
  • 《國史新論》,香港自刊本出版,1953年5月。
  • 《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3年6月。
  • 《四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3年6月。
  • 《陽明學述要》,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55年3月。
  •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香港自刊本,1955年3月。
  •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
  • 《莊老通辨》,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57年10月。
  • 《學龠》,香港南天書業公司出版,1958年6月。
  •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58年8月。
  • 《孔子論語新編》,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1963年。
  • 《論語新解》上下冊,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63年12月。
  • 《朱子新學案》,一至五冊,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71年9月。
  • 《朱子學提綱》,台北自刊本,1971年11月。
  • 《理學六家詩鈔》,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元旦。
  • 《孔子與論語》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74年9月。
  • 《孔子略傳論語新編》,台北廣學社出版,印書館出版,1975年10月。
  • 《中國學術通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5年9月。
  •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至八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76年6月至1980年3月。
  • 《宋明理學三書隨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3年10月。
  •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4年12月。

文化

  • 《文化與教育》,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1942年6月。
  • 《中國文化史導論》,重慶正中書局出版,1943年。
  • 《中國人之宗教社會及人生觀》,香港「自由中國出版社」出版,1949年5月。
  • 《中國社會演變》,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出版,1950年10月。
  • 《中國知識份子》,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出版,1951年。
  • 《文化學大義》,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52年1月。
  • 《民族與文化》,台北聯合出版中心出版,1960年6月。
  • 《中華文化十二講》,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68年7月。
  • 《中國文化傳統的潛力》,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68年。
  • 《中國文化叢談》(一)(二),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69年11月。
  • 《中國文化精神》,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71年7月。
  •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77年5月。

文學

  • 《中國文學講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63年3月。
  • 《中國文學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2年7月。

治述

  • 《朱懷天先生紀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
  • 《政學私言》(人人文庫),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1945年11月1967年台北再版。
  • 《人生十論》,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53年6月。
  • 《湖上閒思錄》,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60年5月。
  • 《八十憶雙親》,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出版,1975年。
  • 《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76年2月。
  • 《人生三步驟》,香港香港大學出版,1979年10。
  • 《雙溪獨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81年1月。
  •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3年1月。
  • 《晚學盲言》上下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7年8月。
  • 《新亞遺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9年9月。

全集

《錢賓四先生全集》,共五十四冊,分甲編思想學術、乙編文史學術、丙編文化論著,1994年由聯經出版開始出版。

評價

  • 汪榮祖教授在《錢穆論清學史述評》一文中以為:「錢穆論清學史的代表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不僅在形式上是傳統的學案式的綱目體,而且內容也不脫傳統的義理,尤重宋儒朱熹。這部書基本上是由二十世紀的人,寫十九世紀之書。錢氏寫清學史,似設身其境,與先賢唱和或辯難,而不似異代學者,作旁觀超越之論析。世人多知,錢賓四頗具民族主義意識,並見諸其史學,然其民族主義也未脫傳統的華夷之辨與漢文化意識,以及崇宋尊朱的基本心態。」
  • 李敖的《蔣介石研究》中收錄了《蔣介石和錢穆之間的一些臭史》。文中引用了錢穆寫的《總統蔣公八秩華誕壽文》,歌頌蔣介石「誠吾國歷史人物中最具貞德之一人。稟貞德而蹈貞運,斯以見天心之所屬,而吾國家民族此一時代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勝之也。」李敖對此評論說:「肉麻兮兮,已是全然無恥,知識份子反動到這步田地,真太令人失望!回想錢穆當年給我寫信,標榜『學問』與『德性』的關係,如今『學問』竟不勝阻止『德性』的淪落,我真忍不住為他悲哀!」

備註

  1. 當時不少學人也到了廣州,如張曉峰、謝幼偉、崔素琴、熊十力、陳寅恪、吳俊升、牟宗三、徐佛觀(徐復觀)、陳榮捷、謝扶雅、羅倬漢等。其後不久,大部份人都相繼到了香港。

參考文獻

  1. 錢穆《師友雜憶》章九,「乃特草《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與之…既刊余文,又特推薦余至燕京任教…及來燕大,任兩班國文」。參見: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ISBN 978-957-19-2980-4,2009-11-01,352頁。
  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华民国大事记》.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人民政協報《錢穆1949年的選擇
  4. 《二十一世纪》网絡版:完整的人格 伟大的事业─《新亚遺鐸》与钱穆的教育理想. [2007-07-15]. 
  5. 香港大学今晨颁授 钱穆为法学博士. 華僑日報. 1955-06-27: 10 [2022-04-19]. 
  6. 探訪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故居
  7. 钱穆:最后的国学. [2011-02-06]. 
  8. 明報. 钱穆夫人逝世. 長青網. 2012年3月29日 [2016-05-02]. 
  9.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第139頁
  10.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