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繡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1月29日 (日) 12:36 由 BXHS-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髮繡是運用頭髮繡制的繡品[1]。髮繡以頭髮代替毛線或絲線,利用頭髮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2]。髮繡白地黑線,適宜繡制摹線(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髮繡以質樸素淨取勝,繡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因為頭髮具有特殊性能,所以髮繡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

歷史

在中國刺繡史上,髮繡有着獨特的地位。史料考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髮繡是現存於英國倫敦博物館的《東方塑像》,相傳為南宋皇帝趙構之妃劉安所繡;早期發現的髮繡還有日本正倉院所藏《彌勒佛》像,出自明朝韓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影印本中的《滕王閣圖》和《黃鶴樓圖》系明朝夏明遠的兩件髮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朝嘉靖年間《倚琴佇月圖》,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朝道光五年陝西總督楊延春之女的《水月觀音》等,均為傳世珍品,被後人譽為「細若紋睫,侔於鬼工」的神來之作。

唐朝佛教鼎盛時期,虔誠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髮,在絲絹上繡成如來佛、觀音菩薩像,朝夕頂禮膜拜,這便是髮繡的源頭。到元末明初,髮繡突破了宗教題材,表現內容不再囿於人物肖像,藝術手法推陳出新,畫繡結合,催生出一件件傳世佳作。而到晚清年間,這一藝術奇葩竟衰落近乎湮滅,人們只能從博物館的珍藏中依稀窺見髮繡往昔的風姿。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古老髮繡藝術在東台地區復甦。髮繡在東台的記載,最早見諸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孔尚任的《西團遊記》,文中載:東台附近的西團鎮(古屬東台場)晾網寺里藏有髮繡觀音佛像,被推為髮繡珍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政治運動,驅使大批蘇南居民下放農村,許多藝人、畫師、繡女來到東台,於是,新一代髮繡應運而生。吳雷蘇州籍工藝師,他通過蘇州刺繡研究所創始人高伯瑜先生,請來了他的弟子、現代著名刺繡大師顧文霞女士,擔任技術指導,在眾多畫師、繡女的共同努力下,數月之後,東台的第一幅髮繡品《秋風紈扇圖》終於誕生。

今日髮繡

今天,髮繡在東台改墨繡為彩繡,融畫繡一體,變雙鈎為暈色,開發出雙面髮繡和雙面異色繡。[3]

髮繡珍品《清明上河圖》原件早就在香港一家拍賣行拍出,但從保存的資料中,可一睹它的風采。發繡女工以髮為筆,摹寫了張擇端的畫意,著名書畫家謝稚柳的題詞「髮繡清明上河圖」和武中奇的書聯「丹青染盡清明勝,素手神傳風俗情」為之增色。這幅髮繡裝裱後,全長9.98米,為當時世界之最,名品、絕藝的孤本,成為海內收藏界追逐的目標。不久前,一幅全長13.2米的《姑蘇繁華圖》長卷髮繡又改寫了這一記錄。這幅被列為中國畫十大名品之一的長卷,以濃墨重彩寫盡康乾盛世古城蘇州的繁華,繡有各色人物4600餘人、各式房屋建築2140棟、各種橋樑40餘座、各種客貨船號及竹筏300餘只、各種商號招牌300餘塊等,被稱為歷史巨作。近年來,東台先後繡制出《長江三峽全景圖》、《八十七神仙圖》等一大批發繡長卷。

參考

  1. 绣品鉴藏 (Collec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Embroidery).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 14. ISBN 978-7-5306-4679-3 (中文). 
  2. 尼迪亞工作室. 绣艺. 美美休閒生活叢書.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2: 24. ISBN 978-7-80674-210-5 (中文). 
  3. 东台发绣艺术. 江蘇大學出版社. 2015. ISBN 978-7-81130-936-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