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清明上河图
艺术家张择端
年份1085-1145
类型全景
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
时代北宋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入录2012年

清明上河图》,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原画长约528.7公分,高约24.8公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1]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是市集。画中约莫有814人、牲畜60多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作对于各种形态的几乎正确描绘性使其负有盛名。《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注 1],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原作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张择端,也有一说作者不止张择端一人;董其昌《容台集》说:“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节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甚至有人提出观点说是南宋人怀念昔日强盛时期而作。宋徽宗酷爱此画,用“瘦金体”在图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字。

《清明上河图》历十年画成,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后为宋神宗向皇后族人所藏。靖康之祸后流入金国。1186年,金朝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人先后得此画,识画睹画思故国,分别题跋于图后。后历经辗转,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时期再度进宫,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至正年间又被调包,流落民间。

明朝初期,由大理寺朱文徽大学士徐溥收藏。1451年,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朝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溥临终前赠予李东阳嘉靖三年(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完死后,其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后被娘家外甥王某曾临摩此画[2]。陆完之子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来落到宰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手上,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载严嵩为得《清明上河图》,以1,200百金从苏州陆氏处购得,“馋得其赝本,卒破数十家”[3]严嵩倒台,图被没收,第三次纳入宫廷。经明朝皇室收藏,后来太监冯保偷出,在画上加了题,之后真本又不知去向。

清朝时由陆费墀保存,在上面矜印题跋。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收藏[4]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宫,深藏紫禁城迎春阁内,嘉庆帝命人将其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之中,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二难,但均未受损。

1924年曾被溥仪和两幅仿作一起带至东北,但溥仪也不知何者为真品。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当成赝品处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杨仁恺等人从库房的赝品堆里鉴定出真迹,后藏于北京故宫。“文化大革命”中,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北京故宫“借”出,据为己有。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旧收藏于北京故宫。[5]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图

摹本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因而有许多仿本出现。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图》最有影响,苏州一带仿间大都以“仇本”为底本。明朝后期,大量苏州仿制的《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辩,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再画了一张“加长版”《清明上河图》,是为历代版本中内容最为富丽的一幅,幅度也较张本及仇本长,今人称为“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资料载仅清朝皇宫所藏的摹本就有12幅。有统计指出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包括中国大陆藏10余幅,台湾藏9幅,美国藏5幅,法国藏4幅,英国和日本各藏一幅,其中台湾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8幅。[6]至于流传到社会上还有多少幅,没有人能弄清楚。

清院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是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乾隆元年(1736年)协作画成,是参照了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长的作品。同时增加了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亦增添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使画中人物增加到超过4,000人,画作尺寸扩大至长1152.8公分及宽35.6公分;而且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达圆熟细致,所画之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的精品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全图

仇本

此版本为明朝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张本”的构图结构,以明朝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其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高约30.5公分,长约987公分。“仇本”又称“明本”、“仇英本”,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本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特写

清明上河图的画轴大致分成左、右两部分,右半部分大体描述乡间的从容步调,主要构成为、牧羊人、猪舍等;从一条乡间小径逐渐拓宽、并连接到市镇中的马路。画面左半部分则描绘都市日常,具体刻画北宋繁荣的市场经济运作,例如码头、商家、官府等,以及各行各业的生活百态,包含推车小贩、杂技、戏班乞丐、僧侣、占卜师、医者、客栈私塾、磨坊、铁匠、木匠、石匠、儒生等,细节之讲究为后世研究宋朝社会构成影响甚钜。贯穿全卷的的汴河为当时南北交通枢纽,对汴京具有极大重要性,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城中的物资供给全靠汴河供应。画中随处可见穿梭的船舶,搬运货物的苦力,彰显汴河对于宋朝不可取代的地位。

画面左端经过望火楼后[7],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包含酒家、谷物市集、二手货店厨具铺、武器铺、灯笼店、乐器行、银楼、布庄、画廊、药房、饭馆等应有尽有。

画面中的虹桥为全画的中心。经现代学者考究,虹桥右侧一艘帆船由于来不及收起桅杆,即将撞上桥面,因此可以看见桥上人群观望与船上水手手忙脚乱的画面,也看得出画家特别着重此景刻画。

繁忙的河道,造就汴河两岸蓬勃的工商百业。汴京城的街道商店林立,有邸店(旅馆)、医药铺、各式摊贩等。宋朝的人喜爱饮酒,因此汴京城内酒肆林立,资本雄厚的大酒商开设的酒店,称为“正店”,中、小型的酒店,则称为“脚店”,还有一些卖下价酒的“小店”,酒业可算是汴京的一大行业。由于酒客众多,因此亦吸引了许多小贩在店前摆卖。除了商店和小吃摊以外,画面中还包含许多寺庙私人住宅官邸等各种阶级和型态的房舍,有些还有前院和后院。画面中的人们用各种不同型式的交通工具,有马车、驴车、轿子等。河川中央满是渔船和客串,河边则有工人正拉着大船使其靠岸固定。当中妇女形象不多,大户人家的妇女上街都得坐轿,酒楼、茶肆更不是妇女人家流连之地,由此可见宋朝社会对妇女“抛头露面”的限制。新娘嫁娶内容平易近人,反应当时生活样态。

总之,有关《清明上河图》之描述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 内容丰富,细节繁多。
  •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雕琢相结合。

后世评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白寿彜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闲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词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画作之谜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朝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中国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朝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还有人认为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同时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电子动态版

其他

201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公视”与欧洲艺术媒体Arte频道法国公视联手制作的纪录片话·画——清明上河图,其拍摄的是台北故宫典藏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真迹;带领观众从新媒体的角度与名人口白,重现当年清明佳节古城热闹繁盛的景象。

注释

  1.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为:

参阅

参考文献

  1. 杨新:〈《清明上河图》赞 〉,载2004年12月20日,故宫博物院网站。
  2.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
  3.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载:太仓王忬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道后强行索要,王忬便将摹本献给严嵩。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指证说: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脚踏二瓦便可证实。严嵩大恨,便寻机将王忬害死。
  4. 徐耿华《学者督抚毕沅》:“《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矜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5. 流泉.《尘埃历尽-中国珍贵文物蒙难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6. 清明上河图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
  7. 《清明上河图》借都城盛景暗示城市管理的失控?. inews.ifeng.com. [2020-10-1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