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2022年8月24日 (三) 13:19的版本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東 → 东, 內 → 内, 參考 → 参考, 國 → 国, 學 → 学, 長 → 长, 與 → 与, 間 → 间, 愛 → 爱, 張 → 张, 楊 → 杨, 應 → 应, 蘇 → 苏, 稱 → 称, 於 → 于 (2), 屬 → 属 (2), 術 → 术, 聖 → 圣, 後 → 后, 書 → 书, 兒 → 儿, 個 → 个, 釋 → 释, 遠 → 远 (3), 誌 → 志, 計 → 计, 遊 → 游, 陳 → 陈, 賦 → 赋, 寫 → 写, 時 → 时, 賞 → 赏, 顆 → 颗, 條 → 条, 宮 → 宫, 艙 → 舱, 嬰 → 婴, 記 → 记, 獻 → 献)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所藏橄榄核雕,内容为孩子们在跳山羊。

核雕是指在青橄榄杨梅核桃核果的果核上微雕镂刻的技术,也指用这种技术雕刻成的艺术品。

核雕是明朝微雕的一大特色,果核质地坚硬,属于立雕、浮雕。张衮《水南翰记》:“永嘉年间,以青梅雕刻脱核的花鸟,纤细可爱,以手擘之,玲珑如小盒,阖之复为梅,谓之梅篮。李太白诗曰:‘珍盘荐雕梅’,岂即梅篮欤?”。周晖在《续金陵琐事》中记载:“成化间,一乐工能刘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饭灯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核雕名家

明朝核雕名家有王叔远夏白眼邱山刑献之等。魏学洢的《王叔远核舟记》一文描写王叔远能在细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条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朝夏白眼在一颗橄榄核上雕刻16个婴儿,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人称一时圣手[1][2]

清朝核桃雕艺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人,属于山东潍坊核桃雕。乾隆酷爱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间陈祖章的“赤壁夜游橄榄核舟”,苏东坡与客人坐舱内,舟上加上童子、舟子、舵手共计八人,祤祤如生,底刻《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

中国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钟元庆、赵林生、殷根福、须吟笙、钟年福苏派核雕。

发展现状

20世纪八十年代时,核雕还较为少见,但随着专业核雕经营者的出现与收藏者人数的增加,逐渐形成了核雕市场 ,以北京规模最大。加上市场规模的扩大,政府的扶持,媒体的报道,核雕业迅猛发展。但随着核雕业的发展,高档核雕原料的匮乏成为一个显著问题。2008年,它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

注释

  1. 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记载:“我朝宣德年间,夏白眼所刻诸物,若乌橄榄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状米半粒,眉目喜怒悉俱。又如荷花九鸶飞去作态成于方寸小核,可称一代奇绝。”
  2. 张应文:《清秘藏》
  3. 《文化月刊:文化产业(下旬刊)》 巧夺天工的核雕技艺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