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于2022年8月17日 (三) 21:11提交的版本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7), 內 → 内, 貴 → 贵, 連結 → 链接 (2), 參考來源 → 参考来源, 國 → 国 (4), 會 → 会, 長 → 长 (2), 與 → 与 (2), 團 → 团 (3), 師 → 师, 龍 → 龙, 漢 → 汉, 語 → 语, 華 → 华, 灣 → 湾 (7), 豐 → 丰 (3), 戲曲 → 戏曲 (4), 戲劇 → 戏剧 (2), 陸 → 陆 (2), 縣 → 县, 彈 → 弹 (5), 將 → 将, 劉 → 刘, 陽 → 阳, 調 → 调 (2), 蘇 → 苏, 廣 → 广 (4), 見 → 见 (2), 發 → 发, 淨 → 净, 樂 → 乐 (4), 傳 → 传 (5), 類 → 类 (2), 帶 → 带, 稱 → 称 (5), 區 → 区 (5), 為 → 为 (9), 於 → 于 (3), 種 → 种 (2), 劇 → 剧 (5), 納 → 纳, 節 → 节, 錦 → 锦, 點 → 点, 場 → 场, 庫 → 库 (2), 鄉 → 乡, 藝 → 艺, 蘭 → 兰 (3), 並 → 并, 後 → 后 (3),…)

四平戏闽南语Sù-pîng-hì客家话Si-phiàng-hi),又叫“四评戏”、“四坪戏”、“四蓬戏”、“四棚戏”或“肆评戏”,在福建有“说平戏”、“素平戏”、“庶民戏”和“赐民戏”之称。四平戏源自明朝四平腔,后流传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2006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四平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戏为弋阳腔系统的戏剧,清中叶以后,传入广东潮州的四平戏陆续吸收了海丰陆丰正字戏乱弹戏等剧种的身段与唱腔,以及皮黄曲调,逐渐发展而成,表演变得更丰富紧凑。并流行在福建南部(闽南)、福建西部(闽西)、福建东部(闽东)和广东潮汕地区。台湾的四平戏曲可能是从广东潮州或福建漳州的平和诏安等地传入。四平戏传统剧目有《吕蒙正衣锦还乡》、《苏秦六国封相》、《蔡伯喈不认前妻》、《刘文龙菱花镜》、《出猎回猎》、《磨房会》和《借靴》等[1]。四平戏以武戏见长,多演历史战袍戏。和以文戏见长乱弹戏相较之下,遂有‘四平出台活跳跳,乱弹出台死翘翘’的戏谚产生。

使用乐器

四平戏以以皮黄乐曲为主要曲调,句末常以“帮腔”和唱,字多而腔少,使它更显古朴粗犷。器乐以锣、鼓、钹、板为主,以鼓为指挥,控制节奏,演唱戏曲时只用唢呐及锣鼓伴奏,演出内容紧凑,场面热闹非凡。[2]

角色分类

四平戏角色和乱弹戏的分类相似,只有某些名称不同,例如‘净’称为大花。[3]

台湾四平戏

台湾的四平戏曲流行桃园、新竹和苗栗一带的客家地区,可分“新四平”(又称改良四平)与“老四平”两种,一般都将四平戏归纳为“客家北管乱弹戏”,“老四平”又称为“大锣鼓点”、“四平本戏”。“老四平”最迟在1930年代以前已完全为“改良四平”所取代,目前台湾中北部客家地区的“老四平戏”已绝迹。四平在日占时期以前曾流行于台北地区,中南部地区亦有分布。

宜兰的“宜兰英歌剧团”原本是演四平戏的职业剧团,但在团主吴贵英艺师于辞世后,已改演歌仔戏为主,台湾纯粹的四平戏班已成绝响。一些客家戏戏班尚能偶然搬演四平戏。[4]

参考来源

  1.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
  2. 客家戏剧音乐资料库(链接失效). [2018-11-20]. 
  3. 四平戏
  4. 台湾传统戏曲. 东华书局

外部链接

四平戏 - 文化部国家文化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