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于2022年8月17日 (三) 19:37提交的版本 (我来啦, replaced: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國 → 国 (2), 學 → 学 (10), 慶 → 庆 (2), 會 → 会, 與 → 与 (3), 愛 → 爱, 縣 → 县, 鄭 → 郑 (3), 張 → 张 (8), 義 → 义 (4), 傳 → 传, 詞 → 词 (15), 圖 → 图 (2), 稱 → 称, 為 → 为 (2), 於 → 于 (4), 術 → 术, 舉 → 举, 薩 → 萨, 維 → 维, 鄉 → 乡, 離 → 离, 達 → 达, 際 → 际, 館 → 馆, 選 → 选 (2), 並 → 并, 試 → 试 (2), 過 → 过, 評 → 评, 進 → 进 (4), 約 → 约 (2), 強 → 强, 釋 → 释 (2), 課 → 课, 氣 → 气, 啟 → 启, 賦 → 赋, 寫 → 写 (2), 訊 → 讯, 講 → 讲, 騷 → 骚, 讀 → 读, 別 → 别, 賞 → 赏, 條 → 条, 禮 → 礼 (4), 經 → 经 (3), 編 → 编, 葉 → 叶 (2), 載 → 载 (2), 質 → 质 (2), 話 → 话, 輯 → 辑, 錄 →…)

张惠言(1761年—1802年),原名一鸣皋文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朝政治人物,经学家、词学家。

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岁丧父,家徒四壁。九岁离家,至常州城中依伯父张思楷读书。[1]十四岁为童子师,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娶国子监生吴承绂之女为妻。次年,十七岁补县学附生,十九岁补廪膳生。为文初学司马相如扬雄。后改宗韩愈欧阳修。年近三十,改治经学。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2]张惠言亦治《礼经》,主郑玄之说。乾隆五十一年,乡试中举。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赴礼部会试,取中正榜,任景山宫官学教习,教授内务府佐领以下官宦子弟。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奔母丧,两年后,应富阳县令恽敬之邀,至浙江富阳县编修县志。嘉庆初年至歙县金榜家授课。[3]嘉庆二年(1797年)八月,应学生金应珪、金应珹要求讲授词学,并编选唐宋词名篇成《词选》一书作为教材。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第七次会试,中进士,授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六年,散馆授编修,嘉庆七年(1802年)六月,卒于任上。易学著作有《周易虞氏易》九卷、《周易虞氏讯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事》二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言》二卷、《周易郑荀义》三卷、《周易荀氏九家义》一卷、《易纬略义》二卷、《易图条辨》一卷等。又辑有《易义别录》十四卷、《周易荀氏九家》三卷,订正《周易郑氏注》三卷、《周易郑注》十二卷。礼学著作有《仪礼图》六卷、《读仪礼记》二卷。另有《茗柯诗文集》、《茗柯词》、《七十家赋钞》等。

文学

嘉庆二年(1797年),张惠言馆于金榜家中,编词集《词选》,选录唐宋四十四家词,凡一百十六首。张氏在《词选序》中提出“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人称常州词派始祖。[4]谭献说他:“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5]

张惠言既是常州词派领袖,又是深通易学,主虞氏易,这使得他的词学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究气息。张惠言在《词选》中以为词可以传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6]并为描写女性与爱情的词,都加上载道言志、道德的解说。例如他把温庭筠描写美女的《菩萨蛮》,解作“此感士不遇也”,像屈原的《离骚》,感叹没有人欣赏和任用。张惠言的解释往往牵强附会,王国维就批评他讲词太顽固。[7]

注释

  1. 《先妣事略》载:“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
  2.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可以代表清儒《易》学者不过三家,曰惠定宇,曰张皋文,曰焦里堂。”
  3. 《重刻词选序》:“嘉庆二年,余与先兄皋文先生同馆歙金氏,金氏诸生好填词,先兄以为词虽小道,失其传且数百年,自宋之亡而正……同馆歙金氏。”
  4. 徐珂《近词丛话》云:“乾嘉之际,作词者约分浙西、常州二派。浙西派始于厉鹗,常州派始于武进张惠言。”
  5. 《箧中词》卷三
  6. 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页33。
  7. 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页20-2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