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盛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于2022年8月16日 (二) 20:22提交的版本 (我来啦, replaced: 員 → 员, 學 → 学 (10), 長 → 长 (2), 與 → 与, 處 → 处, 縣 → 县, 彈 → 弹, 張 → 张, 筆 → 笔, 見 → 见, 義 → 义 (3), 對 → 对 (3), 傳 → 传, 號 → 号 (2), 稱 → 称, 為 → 为, 於 → 于 (3), 堅 → 坚, 綱 → 纲, 訓 → 训, 實 → 实, 後 → 后 (2), 歷 → 历 (3), 鳴 → 鸣 (4), 認 → 认, 試 → 试, 釋 → 释 (2), 資 → 资, 異 → 异, 當 → 当, 遷 → 迁, 問 → 问, 讀 → 读, 則 → 则, 禮 → 礼, 經 → 经 (4), 執 → 执, 編 → 编, 鳳 → 凤, 從 → 从, 錄 → 录, 紀 → 纪, 記 → 记, 「 → “, 」 → ”, 潛 → 潜, 錢 → 钱, 趙 → 赵, 辭 → 辞, 鑑 → 鉴, 詩 → 诗)

王鸣盛殿试卷,嘉定孔庙藏。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凤喈礼堂西庄晚号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清朝官员。

早年求学诗于长洲沈德潜,后又从于惠栋问经义。精研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弹劾,左迁光禄寺卿,后辞官不仕。鸣盛坚持反对孔子的“春秋笔法”,对他所认为的前人对于历史的扭曲之处,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通鉴纲目》,皆以史实予以驳斥。他主张:“经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1],著有《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与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合称“清朝史学三大名著”。

注释

  1. 《越墁堂读书端记》页第一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