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2年8月13日 (六) 23:28 由 小仓由菜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 國 → 国 (2), 學 → 学 (16), 會 → 会 (3), 與 → 与 (2), 軍 → 军, 語 → 语, 縣 → 县 (4), 主義 → 主义, 無 → 无 (2), 盡 → 尽, 關 → 关, 張 → 张 (6), 楊 → 杨, 養 → 养 (3), 應 → 应, 習 → 习 (7), 見 → 见, 來 → 来, 對 → 对 (2), 發 → 发, 門 → 门, 親 → 亲, 號 → 号, 類 → 类, 為 → 为 (4), 於 → 于 (4), 種 → 种, 據 → 据, 術 → 术 (3), 該 → 该, 譜 → 谱, 訓 → 训, 鄉 → 乡 (3), 實 → 实, 並 → 并 (2), 後 → 后 (2), 覺 → 觉, 書 → 书 (4), 幾 → 几, 園 → 园, 產 → 产, 過 → 过 (2), 評 → 评, 進 → 进, 現 → 现, 兩 → 两, 漸 → 渐, 創 → 创 (3), 氣 → 气, 遊 → 游, 虛 → 虚, 證 → 证, 訊 → 讯, 時 → 时 (4), 讀 → 读, 曉 → 晓…)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File:顏元.jpg
清朝學者象傳》第二集之顏元像

顏元(1635年—1704年),易直,又字渾然習齋直隸博野河北安國縣東北)人,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李」指顏元的學生李塨)的創始者。

生平

顏元的父親顏昶曾被蠡縣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收為養子。顏元生在朱家,原名朱邦良,為蠡縣人,後其父顏昶因與朱家失和,於明朝末年顏元四歲時,隨清兵逃往關外。其母王氏因夫去杳無音訊,於顏元12歲時改嫁。顏元便同其養祖父母一起生活。養祖母去世,顏元朝父居喪,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禮,飢餓哀毀幾至於死。這使得顏元逐漸產生反理學的思想。

顏元青年時曾從事「耕田灌園」,晚年在肥鄉縣漳南書院任教。在學術上和學生李塨創立顏李學派,提倡並實用主義。顏元創立的學派和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學不同,主張讀書的目的應該是「經世致用」,而非一味「格物致知」,自尋自證「天理」。五十七歲時候,南遊河南,發現「見人人禪子,家家虛文,直與孔門敵對。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為孔孟、程朱兩途」[1]。他說:「八股之害,甚於焚坑」「其闢佛老,皆所自犯不覺」,朱子的學術不過是「禪宗、訓詁、文字、鄉愿四者集成一種人」[2],「千百年來,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為也!」[3]

著作

着有《存學編》四卷,《存性編》二卷,《存治編》一卷,《存人編》四卷,《朱子語類評》一卷,《禮文手鈔》五卷,《四書正誤》六卷,《習齋記余》十卷等。

影響

民國時期的四存學會

1920年,在總統徐世昌的支持下,北京成立「四存學會」,研究與弘揚顏習齋的學術思想。所謂「四存」乃是以顏習齋四部書,即存性、存人、存學、存治而得名。1921年在北京府右街建立了一所「四存中學」,並在顏習齋的故里河北省博野縣楊村建立一所「四存小學」,1929年由失意政客張蔭梧任校長,後改造為四存中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蔭梧以該中學為核心組織河北民間抗日武裝,自稱河北民軍,後被八路軍兼併。抗戰勝利後,張蔭梧在北平經營「習齋學會」。1949年1月共軍進入北平,認為張蔭梧有組織暴動的嫌疑,於2月15日將其秘密逮捕,5月27日病死於清河囚犯集訓隊。[4][5]

參考文獻

  1. 《顏習齋先生年譜》
  2. 「習齋記餘」卷三「寄桐鄉錢生曉城書」
  3. 《朱子語類評》
  4. 星島日報:《智擒張蔭梧 中共入城後京都第一案》
  5. 常真:《回憶智擒張蔭梧 》,公安部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