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小仓由菜留言 | 貢獻於2022年8月13日 (六) 10:20所做的修訂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6), 員 → 员, 貴 → 贵, 擔 → 担 (2), 國 → 国, 學 → 学 (11), 參 → 参 (4), 會 → 会 (4), 長 → 长 (3), 與 → 与 (12), 軍 → 军 (8), 間 → 间, 處 → 处, 龍 → 龙 (2), 漢 → 汉, 風 → 风 (3), 戲曲 → 戏曲, 愛 → 爱, 縣 → 县 (3), 權 → 权 (2), 無 → 无 (8), 構 → 构 (2), 關 → 关, 將 → 将 (2), 劉 → 刘 (8), 舊 → 旧, 張 → 张, 陽 → 阳 (7), 協 → 协, 馬 → 马, 應 → 应, 寧 → 宁, 蘇 → 苏 (2), 筆 → 笔, 見 → 见 (3), 來 → 来 (9), 孫 → 孙, 義 → 义 (2), 對 → 对 (8), 動 → 动, 親 → 亲, 極 → 极, 樂 → 乐 (3), 樣 → 样, 傳 → 传 (7), 號 → 号 (3), 譯 → 译, 類 → 类, 簡 → 简, 稱 → 称 (2), 為 → 为 (22), 於 → 于 (5), 覽 →…)

陶淵明
元亮
五柳先生
出生大約在晉廢帝在位年間(一說365年[1]
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逝世宋文帝元嘉四年 427年(61-62歲)
潯陽縣[2]
國籍晉、宋
籍貫潯陽柴桑
配偶翟氏(翟法賜的妹妹)
兒女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父母父:陶逸
母:孟氏(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攜子》塑像

陶淵明(365年[1][[Category:365年[1]出生|T]]—427年)[3],名元亮,自號五柳先生[4],私諡靖節先生[5]。在唐朝文獻中,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被稱作陶泉明[6]陶深明[7]潯陽郡柴桑縣(今江西省廬山市[8])人。東晉劉宋的文學家,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曾為武昌郡守,自曾祖、祖、及父,都在東晉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擔任高官,受王羲之和兒子王凝之提拔而短暫地當過江州祭酒,後擔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在叔叔晉安郡太守 ( 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 ) 陶夔協助下當上彭澤縣令,因厭惡當時的政治,做了八十一天就辭職歸故里,隱居不再出仕。

思想

陶淵明在青年時期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入世抱負[3]

三十歲時陶淵明先後入了桓玄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勤王的僚屬,但是後來桓玄篡晉,他又加入了劉裕討伐桓玄的義軍幕府(公元404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3],他意識到了劉裕也非真心匡復晉室,遂急流勇退以明哲保身,辭去彭澤令以避覆滅之禍,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志(見《歸去來兮辭》第一段最後一句為「撫孤松而盤」,第二段最後一句為「樂夫天命復奚」,各綴最後一字成桓疑)。

公元420年劉裕篡晉後,在貧困躬耕中隱居的陶淵明,以隱喻手法寫下了《桃花源記》表達對此事最大的譴責,「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感嘆暴秦雖然酷虐,此時尤過於秦亂,所以聞者皆歎惋,在《桃花源詩》首即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點明其意[來源請求]

進入劉宋之後,陶淵明貧病加劇,江州刺史檀道濟去勸他棄隱出仕,但是他不受餽贈,不為所動,就是不放棄他隱居求志、不食周粟的風範(因為陶淵明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及自身俱在東晉為官,如同張良其家五世相韓,之後一生為韓報仇)。正如他詩作:「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他的後半生,正實踐著他入劉宋後所改的名—,一生遂潛龍勿用了!

陶潛《桃花源記》對現實有深刻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與外界並無太大分別,一樣是「往來耕作」,「屋舍儼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處,「怡然自樂」。桃花源中似乎沒有村社一類的基層組織,又因與世隔絕,外界一切機構組織都無由對之施用權力,人們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會賴以支撐的社會制度,恰恰是人們不能幸福美滿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機構都是多餘的,乃是破壞和平安寧的根源。[9]

陶淵明曾經說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千字文》中也有「尺璧非寶,寸陰是競」的格言。

作品

梁昭明太子蕭統搜求陶淵明遺世作品,編為《陶淵明集》七卷錄一卷,並為之作傳[10]、序[11]

  • 五言詩:《歸園田居》、《和郭主簿》、《於西獲早稻》、《懷古田舍》、《桃花源》並序(序被通稱為《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並序、《止酒》、《責子》、《述酒》、《蠟日》、《雜詩》十二首、《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十三首、《輓歌詩》三首等。

辭賦

頤和園長廊彩繪:淵明愛菊

《感士不遇賦》並序、《閒情賦》、《歸去來兮辭》並序。

《五柳先生傳》寄託文章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個性情懷,其文章灑脫自然,如文章所說:「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或許五柳先生就像無懷氏、葛天氏那時代的人吧!《晉古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與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員文》、《自祭文》。

小說

成書於南朝的志怪小說搜神後記》十卷舊題為陶潛撰。魯迅認為「陶潛曠達未必拳拳於鬼神,蓋偽托也」[12]

偽托

  • 北齊陽休之編陶潛集十卷中收入《五孝傳》、《四八目》。紀曉嵐四庫總目提要》指出《五孝傳》、《四八目》是偽托。

文學影響

  •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賦等,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且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 陶淵明詩歌表現出蔑視權貴、遺世獨立的氣節,樸實自然的詩風,對後世詩歌的創作影響大而深遠。個性分明,情感真摯,平淡質樸,不大用典,簡潔含蓄,「質而實綺,臞而實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觀寫意,雜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傳統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陶詩「通篇渾厚,難以句摘」,不致力於錘鍊,寫來天真自然。
  • 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時影響不大。劉勰著《文心雕龍》,對陶淵明隻字未提。鍾嶸詩品》雖列之為中品,卻推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後世對陶詩評價甚高,唐宋以後對陶詩更推崇備至。認為其詩「其源出於應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13]。《文選》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餘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
  •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朝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14]又云:「質而實綺,癯而實腴。」[15]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五首》、《和陶九日閒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且唐朝山水田園派代表性詩人孟浩然非常崇拜陶潛,風格與其極為相似。
  • 元朝戲曲家馬致遠,因仰慕陶淵明而自號「東籬」,後人輯散曲集為《東籬樂府》。

其他

子嗣

  • 陶淵明有五子陶儼(小名阿舒)、陶俟(小名阿宣)、陶份(小名阿雍)、陶佚(小名阿端)、陶佟(小名阿通),阿雍、阿端是攣生兄弟,另有一女,名字與排行皆不詳。曾於《責子詩》中感嘆:「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及《和劉柴桑》中提及:「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除了長子阿雍為陳氏所生,其他皆為崔氏所生。

軼事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上級派一官員到彭澤視察,有人深知此事馬虎不得,勸陶淵明好生準備,不料陶淵明卻說「我不能為五斗米俸祿,卑躬屈膝,向鄉里小兒彎腰行禮!」當即脫去官服,辭官回老家去了。從此決定不再做官。後世用「不為五斗米折腰」表示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名利奔走。

白衣送酒

一年重陽,陶淵明無酒可飲,在籬邊悵望許久,忽有白衣人奉王弘命,為其送酒,陶淵明接過便喝,醉後便歸。[16]

衍生作品

小說

注釋

  1. 1.0 1.1 沈約《宋書》卷九三:潛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
  2. 《陶徵士誄》:尬卡嘎咪卡巴卡里。
  3. 3.0 3.1 3.2 龔斌. 〈前言〉. 《陶淵明集校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09. ISBN 978-7-5325-6032-5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4.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5. 《陶徵士誄》
  6. 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泉明,不飲杯中酒。
  7. 《南史·卷七十五·列傳第六十五·隱逸》:時彭城劉遺人遁跡廬山,陶深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
  8. 星子县政府网——陶渊明故里在哪里?. [2014-05-29]. 
  9. 郭少棠. 旅行:跨文化想像.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67. 
  10. 蕭統:《陶淵明傳》
  11. 蕭統:《陶淵明集序》
  1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篇《六朝之志怪書(上)》《魯迅全集》9
  13. 蕭統:《陶淵明集序》
  14. 惠洪:《冷齋夜話》卷一
  15. 蘇軾:〈與蘇轍書〉
  16. 《續晉陽秋》:陶淵明九日無酒,出籬邊悵望久之,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續晉陽秋》

參考文獻

  • 歸園田居 陶潛, 中華文化研習中心
  • 吳仁傑. 陶靖节先生年谱. 
  • 孟二東譯註 《陶淵明集注》 ISBN 978-7-80626-064-7.
  • 梁啓超:《陶淵明》;《飲冰室專集之九十六》,《飲冰室合集》12
  • [1] 商業週刊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2016.09.30

研究書目

  •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陶淵明集》
  • 鍾嶸:《詩品
  • 蕭統:《昭明文選
  •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頁201-229。
  • 李長之. 陶淵明传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田曉菲. 尘几录:陶淵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北京. 2007. 
  • 蔡宗齊著,金濤譯:《陶潛作品中「命」的視角與隨之而變化的人生畫面》,載章培恆編:《中國中世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下冊,頁9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