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Miliaria
胸部、頸部和肩膀上的典型紅斑,由汗疹引起
分類和外部資源
ICD-10L74.0 -L74.3
ICD-9-CM705.1
DiseasesDB31431
eMedicinederm/266
MeSHD008883

汗疹(miliaria)又稱ㄈㄟˋ粟疹[1]、粟粒疹[2],俗稱痱子、熱痱,是因為高溫悶熱環境下,出過多而且蒸發不暢,導致汗管開口暫時性阻塞(常因不透氣衣物),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淺表性炎症反應;因此任何造成大量排汗的原因皆可誘發汗疹。

汗疹一般可分成紅痱、白痱和膿痱,較常發生於兒童身上,通常在熱天發病,天氣涼爽時常可自動痊癒,少部分則留下斑點。治療方式通常在患部擦痱子粉或痱子水,有繼發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分型

多見於盛夏酷暑的季節,兒童及肥胖的人較容易得,病變主要分布在頭面、頸項、胸腹、腰背或肘及膕窩,常見有三型:

  • 晶形汗疹:阻塞位置在表皮與角質細胞間;常在頸部軀幹發生針尖至針帽大的淺表性小水疱,璧薄微亮,輕擦易破,乾後有細小鱗屑。
  • 紅色汗疹:阻塞位置在表皮層,偶發於真皮層,為最常見的類型;常呈圓而尖形針頭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疱疹,輕度紅暈,自覺輕微燒灼和刺癢感。
  • 深層汗疹:阻塞位置在表皮層以下。
  • 膿疱汗疹:痱頂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疱,膿疱內通常無菌。

參考

  1. (html). 術語在線. [2022-02-27] (cn). 
  2. 存档副本.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