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兵(羅馬軍團)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羅馬共和國時代早期,後備兵(也譯作老兵三線兵拉丁語Triarii,單數Triarius[1])是羅馬軍團中的一個兵種。

他們穿著重金屬甲,配備長矛和大盾,經常被布置在第三線[2]。在馬爾庫斯·弗里烏斯·卡米盧斯時期,他們通常組成較淺的方陣,在輕型兵種的幫助下作戰。但是在大部分戰鬥中,敵人都被第一線的青年兵Hastati)和第二線的壯年兵Principes)解決,這些老兵小隊(Manipulus)很少會被實際投入戰鬥。一旦這些步兵被投入戰場時,表示戰役已面臨決戰時刻,因此「事情發展到了後備兵」(拉丁語Rem ad Triarios redisse)成了一句表示「事情已經到了危急關頭」的諺語[3][4]

最初,他們是由步兵中最富裕的人組成,可以支付得起最好的裝備,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前,經過若干改革後,後備兵成了軍團中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的部隊。在前107年的馬略改革後,該兵種被逐步淘汰。

歷史

早期

後備兵可能是由早在羅馬王政時代後三王時期,即所謂伊特魯里亞人塔克文王朝統治時期軍隊中的第一等級發展而來[5]。該等級由軍團中最富有的士兵組成,裝備與希臘重裝步兵類似,包括長矛、胸甲和大盾。在早期羅馬軍隊中,這一兵種作為重裝步兵,以龐大的步兵方陣的形式投入最前線作戰。之後,在對薩莫奈人高盧人的戰爭中,羅馬人逐漸認識到了在義大利中部多山地帶作戰時,龐大的希臘方陣的種種不足以及靈活機動的重要性[6][7]

卡米盧斯時期(拉丁戰爭)

直到前4世紀,羅馬人還在延用從伊特魯里亞人那裡繼承過來的軍隊構成以及戰鬥隊形。雖然效果很值得懷疑,但是至少在羅馬人與其周圍鄰居的交戰中,這些方式還是被證明是有用的。前390年,伊特魯里亞遭高盧人入侵,因而向羅馬人求援,後者派去的小型分遣隊導致了高盧人對羅馬的全面進攻。在阿里亞戰役中,羅馬慘敗給入侵的高盧人,軍隊全軍覆沒,除羅馬七丘中的卡匹托爾山外,羅馬幾乎全部淪陷。

戰後,羅馬人在馬爾庫斯·弗里烏斯·卡米盧斯的帶領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約前386年),舊的希臘方陣被拋棄。在新的體系中,所有士兵根據其擁有的財產被分為不同的級別[8],後備兵屬於較富有的級別,僅次於騎兵[9]。他們的武器包括一桿約兩米的長矛(Hasta),以及一柄約74厘米長的短劍(gladius)用於近身作戰或者長矛折斷時使用。防護裝備包括一塊希臘圓盾(Clipeus),胸前一塊方形或圓形銅板作為胸甲,銅做的頭盔頂部往往還有黑色或者是紫色羽毛的盔冠使得身材看起來比實際更高。比較有錢的軍團士兵可能會穿鎖子甲。很多人還會在他們的盾牌上描繪或者雕刻出其祖先的畫像並深信這會為自己帶來好運[10]

根據李維的記載[11],在拉丁戰爭期間的羅馬軍團中的步兵被分為五個等級,三個梯隊:

  • 第一線的青年兵[12]Hastati):裝備有近2米長的長矛(Hasta,該兵種由此得名),共15個小隊(Manipulus),每隊60名士兵,2名百夫長,1名旗手(其他兵種的小隊人員組成與之相同)。
  • 第二線的壯年兵[12]Principes):由較為富有者組成的軍隊核心,裝備較好。同樣組成15個小隊,位於青年兵之後。
  • 第三線也分作為15組,位於壯年兵之後,但是每一組都是加強了的3個小隊,從前之後依次是:
    • Triarii,後備兵,意為第三線,最為富裕的步兵,裝備最好。
    • Rorarii,較為貧困者組成的預備部隊。
    • Accensi,意為助手或冗員,與前兩者相比不太可靠[13]。由部隊中最貧困者組成,僅配備有拋石帶(Sling),只用於極端情況或者用以填補前面的陣亡者留下的空缺。

這三種等級也會被統稱為三線兵(Triarii)。此外,還有若干投矛手(Leves),以及負責側翼安全及用於追擊敵方逃兵的騎兵。整個軍團共約5000步兵,300騎兵。

在戰鬥時,由作為散兵的投矛手在最前方向敵方投擲標槍,掩護第一線的青年兵攻擊。假如這波進攻失敗的話,這些部隊就會後撤,協同裝備更好且經驗更豐富的壯年兵發起第二波攻勢。如果這次攻擊再次失敗的話,前方的部隊會退回第三線的後備兵後方,由裝備最好且經驗最豐富的老兵們接管。這種情況非常少見,由此也衍生出了羅馬人的一句諺語:「事情發展到了後備兵」(拉丁語Rem ad Triarios redisse),用來表示「事情已經到了危急關頭」[3][4]

波利比奧斯時期(第二次布匿戰爭)

到了前3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前,這一作戰體系已經顯得落伍,特別是與迦太基人作戰的時候。在一系列而不是一次性的變革之後,一個新的作戰體系逐漸形成了。在這個新的體系中,步兵的等級不再依據其富裕程度,而是依據其年齡和作戰經驗。其中,後備兵的年齡最大,作戰經驗最豐富[14],因而也被稱為老兵,他們的裝備與之前相同,只不過他們的盾牌從希臘圓盾(Clipeus)變成了能夠提供更多保護的羅馬方盾(Scutum[15]

新的系統中,最後面的RorariiAccensi被取消,第一、第二線仍然被稱為HastatiPrincipes,後備兵仍然位居第三線,但人數從之前的15個小隊900人降為了10個小隊600人。投矛手(Leves)也被標槍兵(Velites)所替代,後者的職責與前者類似,只是作戰時依附於青年兵和壯年兵[16]。戰鬥順序也與之前的類似:標槍兵先在最前方投擲標槍,而後輔助青年兵的第一波進攻。假如這波攻擊失敗的話,則由壯年兵接手。在這個體系中,壯年兵的武器不再是長矛,而是短劍。假如壯年兵再失敗的話,就退到後備兵後,由後備兵負責第三波攻擊[17]

在大部分戰役中,這一進攻順序都被嚴格執行。大西庇阿領導的大平原戰役扎馬戰役是少數幾個例外。在大平原戰役中,西庇阿按照常規進行布陣,但是當第一線的青年兵開始與敵人交手後,他馬上將二三線的壯年兵和後備兵投入了側翼包圍敵人[18][19]。在扎馬戰役中,西庇阿特意拉大了部隊間橫向距離,形成若干縱向長通道。迦太基布置在最前方的戰象大部分被引入這一系列通道,並被布置其中的標槍兵殺死,因而戰象對羅馬人造成的損失非常小。當所有的戰象或被殺或被圍後,西庇阿將第一線的青年兵一分為二,移動到兩翼,二三線的壯年兵和後備兵則組成中間方陣迎戰敵方步兵[19]

當時典型的布陣方式
標槍兵在發起最初的標槍攻擊後,退回第一線的青年兵方陣之後,由後者發起第一波攻擊
扎馬戰役的動態演示

馬略改革

前107年,為了應對同時與努米底亞柏柏爾人國王朱古達Jugurtha)和北部日耳曼人的戰爭造成的兵員短缺,馬略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軍事改革,軍團中不同兵種、等級的區別被完全拋棄[20]。同時,財富或者年齡的限制也不再存在,參軍成了一種職業而不是原先的短期服役。軍團中的所有士兵都成了職業的軍團士兵Legionarius)。作為重裝步兵的軍團士兵配備有短劍和投槍,且裝備不再是自行準備,而是由國家支付,統一裝備。之前的其他角色,例如弓箭手、拋石手、騎兵等,都由羅馬在各地的,不具有羅馬公民身份的同盟者提供,稱為輔助部隊(Auxilia[21],以區分完全由羅馬公民組成的軍團士兵

參考條目

注釋及參考資料

  1. 由「第三」(拉丁語tri)和「線」(拉丁語arius)兩個詞組成,亦即「第三線」
  2. Southern, Pat. The Roman Army: A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90. ISBN 0195328787 (英語). 
  3. 3.0 3.1 郭長剛. 失落的文明:古罗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第43頁. ISBN 7-5617-2411-X (中文). 
  4. 4.0 4.1 Latin Phrases. [2009-01-20] (英語). 
  5. Southern, Pat. The Roman Army: A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89. ISBN 0195328787 (英語). 
  6. Penrose, Jane. Rome and Her Enemies: An Empire Created and Destroyed by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5: 29. ISBN 1841769320 (英語). 
  7. Southern, Pat. The Roman Army: A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88. ISBN 0195328787 (英語). 
  8. 當時的羅馬軍隊還不是職業軍隊,士兵大部分都是自耕農,國家不負責為其提供裝備,因此家產的多少決定了裝備的好壞,也決定了士兵所屬的兵種等級。
  9. Smith, William. A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Little, Brown, and Co. 1859: 495. ISBN 0893411663 (英語). 
  10. Mommsen, Theodor. The History of Rome, Book II: From the abolition of the monarchy in Rome to the union of Italy. The History of Rome. 1903. ISBN 0415149533 (英語). 
  11. Livy (VIII.8)
  12. 12.0 12.1 此時軍隊仍按財產劃分等級,青年兵、壯年兵之稱只是為了與後期相同名稱的兵種翻譯保持一致。
  13. minimae fiducia manum, Livy VIII.8
  14. Southern, Pat. The Roman Army: A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92. ISBN 0195328787 (英語). 
  15. Mommsen, Theodor. The History of Rome, Book III: From the union of Italy to the subjugation of Carthage and the Greek states. The History of Rome. 1903. ISBN 0415149533 (英語). 
  16. Smith, William. A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Little, Brown, and Co. 1859: 496. ISBN 0893411663 (英語). 
  17. Penrose, Jane. Rome and Her Enemies: An Empire Created and Destroyed by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5: 33. ISBN 1841769320 (英語). 
  18. Niebuhr, Barthold; Schmitz, Leonhard.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Rome. Taylor, Walton, and Maberly. 1849: 151 (英語). 
  19. 19.0 19.1 Sekunda, Nick; McBride, Angus. Republican Roman Army 200-104 BC. Osprey publishing. 1996: 20. ISBN 1855325985 (英語). 
  20. Southern, Pat. The Roman Army: A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94. ISBN 0195328787 (英語). 
  21. Smith, William. A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Little, Brown, and Co. 1859: 506. ISBN 0893411663 (英語).